怎樣提高高三通史復習的效率?
一、指導學生端正復習態度,制定復習計劃,科學合理安排時間
在通史復習迎考階段,能否端正態度和扎實準備是高考成敗的關健。第二輪復習時間短,如何在一百多天的有限時間里,實現“學以致用”,把夯實知識、形成知識網絡、提高分析綜合能力和解題能力的目標這幾個環節全部做好,就要制定非常詳盡合理的計劃,搶時間,搶進度,環環相扣,尤其是夯實知識,形成知識網絡這兩個環節,一定要做實,做到位。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制定詳細具體、科學合理的復習計劃,并堅持每天落實完成。制定計劃時采取任務分割法,將總任務按時間分割,確定自己一周復習任務,再細化到每一天要完成什么內容,保證每一天都有收獲,基本做到胸有成竹,臨考前就能比較從容。在進行通史復習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歷史階段的劃分,通史階段的劃分必須科學清晰合理,在進行通史復習前讓學生一目了然,把必修內容按時序分中國史和世界史兩大部分,即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國現代史 和世界現代史。同時根據考綱把每一斷代史內容再分成政治、經濟、思想等專題。
二、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精心組織協調課堂復習環節與活動
首先,鞏固基礎知識, 構建知識體系。由于在第一輪復習中,學生基本上都做到了對歷史課本逐章逐節的過關,到邊到角的落實。所以第二輪復習鞏固基礎知識這一關時,為避免“炒冷飯”的現象出現,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施學生自主型的課堂教學,其基本特征是“看、讀+講、練。例如,在復習明清(前期)史——中華文明的彷徨時,筆者先給出一個表格:
讓學生根據一輪復習掌握的知識完成表格,這主要是通過學生回憶教材去落實,對教材中的考點內容既要理解更要準確記憶。注意既要著眼于通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又要鞏固各時段的專題知識體系,兩者相互穿插、整合,在從而理清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建立起合理通達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
其次是通過遷移去落實,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展。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歷史學科的時空范圍。例如,在明清史的復習中,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縱橫對比,通過縱向明清與近代的對比,讓學生理解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的“衰落—轉折”時期,總的趨勢是封建社會漸趨衰落。通過橫向中外歷史的聯系,理解為什么中國已經落后于西方。通過對比幫助學生把散見于歷史課本各章節中同類型、同性質、同特征、相關聯的考點內容予以縱橫聯系,使學生理清了頭緒,減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記憶。
為及時有效地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遷移使用,筆者采取了幾個辦法。
首先,精心練。圍繞著考點內容,設計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解答,從而檢驗學習效果。并且要特別注意應該把握的是題量、題型和難度的搭配問題,一般情況下視教學內容而定,以主客觀搭配為主。采用活動探究的形式。題型采用高考原題或者本年度各地新出現的模擬測試題,目的是讓學生熟悉高考題型。難度把握也是關鍵,以既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學習成果還要讓學生明白學無止盡為原則,易與難題要適量搭配。以考帶練,以練促考。加大材料綜合題的閱讀量和訓練量。加強與其他先進地區的經驗交流,特別是對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
其次,精心講。講題是關鍵一環。既要講知識,又要講方法。從學生答題的情況看,學生在解題方法上存在著很大問題,平時訓練后的講評要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可以分門別類地講,也可以就題論題或借題發揮,達到由一題而多題的練習效果,要做到面向全體與個別幫扶相結合,講練與補漏相結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導、點撥到位,能夠舉一反三。
三、以學生為一切工作的主體
通史復習中,教師需要千方百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表揚、鼓勵學生,不隨便批評任何一個學生,用心去關懷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復習是一個不斷挑戰和超越自己的過程,其間會有困難甚至挫折,但要堅信一點——相信自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讓自己快樂的笑容在高考的考場上美麗綻放,讓他們樹立信心。只有成功成為學生追求的目標時,學習才會有熱情,復習才會有成效。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