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變觀念強化意識
教研活動是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組成部分。隨著教育的發展和各項改革的深入,教師職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教師職業的穩定性受到挑戰,教師隊伍年輕化、專業化的趨勢正在悄然進行。許多教師已從提高學歷的壓力中走出,將學習變成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將教研作為提升自己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條件。教師的專業發展已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條件,并與之融為一體,成為現代教師的共同追求。要提高小學教師參與教研的有效性,就必須強化教師的教研意識,幫助教師盡快形成研究者的角色意識,將教研變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二、增強動力提升能力
1. 著力增強教研動力
在日常教學教研活動中不難發現,由于種種原因,教研活動似乎成為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之外的“額外”要求,是少部分教有余力教師的“專利”,也是大部分教師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由于教研活動還沒有轉變成教師個人的內部要求,教師參與教研的動力明顯不足。
改變當前教研活動邊緣化的現狀,將教研活動與日常教學結合起來,這樣,教師便會將這種負擔轉化成一項感興趣的工作,久之會內化為教師個人的自然需求。同時,教師要重視教研必要的理論儲備。很多教師一直在實踐中摸爬滾打,雖然積累了豐富的管理與教學經驗,但這些經驗多以零散的或感性的狀態存在,難以做到理論化和體系化,當然也就很難完成實踐發展的邏輯循環。減少教師的行政負擔,增加用于教和學的時間。通過合理的考核和獎勵制度,鼓勵和支持教師參與教研活動。
2. 大力提升教學能力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優化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業務素質的優劣,對課堂教學最優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業務、理論、實踐培訓活動,努力成為一個教學素質好、基本功扎實、教改意識強、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認真關注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會不會學”,用這樣的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
三、形式靈活與內容具體并舉
1. 教研要有計劃,切實做到有“序”性。任何工作如果事前沒考慮,整體沒安排,勢必程式混亂、盲無所從,教師工作亦是如此。每學期學校各項工作須有各自的計劃,教研組應考慮學期工作如何進行,多少時間進行一次活動,主要解決什么問題,需要完成哪幾項工作,需要那些人配合,達到什么目的等等,詳細周密地做出安排,定期活動,逢疑解難,緊密配合學校計劃安排,可以有條不紊地使教研活動展開下去,且活而不亂。
2. 要變被動為主動,體現一個“勤”字。教育教學工作是持久性的工作,每一階段工作都會發現新問題,都面臨新的挑戰。教研組成員要敏銳地抓住問題,及時地調查研究,解決問題,就可以不斷地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促進工作進步。主動研討、勤于研討、互相促進,是每一個教師都應具有的思想素質。
3. 活動形式要多樣化,體現一個“研”字。教研就是教學研究,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形式要多樣化。理論學習、經驗交流、專題探討、聽課評課、改革實踐、技藝切磋等等,只要圍繞“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培養新世紀人才”這個中心,使每個人在活動過程都有所得、所悟,都可以進行。
4. 活動內容要具體,體現一個“實”字。一次活動要有具體內容,且以小不宜大,即所謂“有的放矢”。為完成學期計劃,圍繞一個主題,所有成員在工作中進行觀察、實踐、探索,以求發現問題、掌握材料、引導思考。當聚集在一起時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理論聯系實際、綜合研討。決不能“事先無準備,到會漫聊天。問題一大堆,難觸一分毫。”
5. 活動目的力求突破、創新、發展,體現一個“升”字。教學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搞好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學工作與教研工作都要順應時代發展,與時共進。要不斷攻克教學工作中的困惑與難點。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爭取每一次活動都要解決一定的問題,下一次則以新的內容為研討對象。研討活動中每個人都有創見,都有提高,達到教師認識與能力的升級,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6. 活動之后要有總結,體現一個“鑒”字。教研活動結束后要結出“果”來,即總結以往教學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找出有利于工作的可行性方法,以便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應用。好的經驗方法,推廣學習;失敗的,無益的吸取教訓,盡量避免。新的設想如何操作,怎么合作,在哪個階段試行,盡量做到記錄在案。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