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會計》的實踐教學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記賬為主,而且仍在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先由教師講解或演示再由學生實際操作,實踐內容所涉及的憑證、賬簿種類有限,業務范圍狹窄,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往往忽視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訓練,例如點鈔、裝訂憑證、賬簿等,只是學生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并不能立即勝任工作。教師應深入探討提高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實效,從優化課堂教學、強化模擬實訓、加強會計書寫練習、到企業實踐等方面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定的情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需要。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景。當急于解決問題的想法從學生心底油然而生時,探求知識的欲望就萌發了,于是再引導他們逐步學習去解決問題。通過設疑、啟發,有效地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作好了良好的心理準備。
例如:在講解《籌集資金的核算》這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假如你準備創業,要開辦一個工廠,那么就需要有大量的錢、要有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等,這些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物質基礎。可是你個人的錢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應該怎么辦呢?在會計中又該怎樣處理呢?這樣提出問題之后,首先引起學生的興趣,再通過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引入課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實際,學會應用
“教做合一”是職業學校教學的內在要求。會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聯系大量的具體的經濟業務,使學生較容易理解并記住一些理論知識。
《基礎會計》的關鍵是做會計分錄,為了讓學生掌握該部分內容。每學一個賬戶,我的腦子里都有相關的經濟業務,我會隨口出一個業務題,讓學生作會計分錄,通過做題,讓學生很好的體會該賬戶的用法。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賬戶,總結它們各自的特點,通過不同的經濟業務讓學生區分它們的不同。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做賬,首先進行分類練習,主要分下列幾類:籌集資金、生產加工、銷售過程、利潤及分配過程、所有者權益,每一類都讓學生做大量的題目。特別是損益類,學生必須熟記這12 個賬戶:“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投資收益”,這4 個賬戶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的貸方。“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其他業務支出,營業外支出,所得稅費用”,這8個賬戶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的借方。本年利潤的余額要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年末,將利潤分配個明細賬的余額轉到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中去。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將知識進行系統化的總結,再給學生某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業務,帶領學生做一遍,然后給學生另外一個月的經濟業務,讓學生自己做。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技能。
三、培養學生有效學習能力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體驗。可以說,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首先要求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非學習上;其次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
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它表現為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變化上。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能上,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方式的發展。
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發的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考量有效性的一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的內在保證。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