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學生之中對作文“十分厭惡”的竟占30%之多。在進行寫作教學中,總有一部分學生主觀上放棄作文練習,對待作文馬虎應付,雷同之作時有發生。造成當前寫作教學的這種情況,評價方式及教師觀念是兩大因素:寫作教學課堂上教師諸如 “怎樣才能使作文得高分”“怎樣的作文才能吸引評卷老師的眼球” 的語言不絕于耳;書店里的《中考滿分作文100篇》《中考作文試題全解》等令人應接不暇。這都是應試味道濃烈、功利性很強的現象。于是在寫作教學中,諸多不可取的做法應運而生:多背范文以備急時所需;選擇歷年中考文題反復加強“模擬”訓練;肢解寫作理論機械講解……一切都是以提高分數為目的。在這些錯誤思想的指揮下,學生已不再是“我手寫我心”,而是純粹的考場作文“制造”活動。在這種學生被動接受的情形下,學生與“真情實感” 逐漸疏遠,所寫的僅是機械模仿、似曾相識、毫無自己體驗的“得分作文”。
一、關于觀念的轉變
寫作教學應體現其實用性。廣大語文教師應樹立大語文觀,把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作為“系統工程”來抓,從小學階段起讓學生加強積累和針對性訓練,為其終身運用語文奠定基礎,而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背離寫作教學的初衷。學生某次寫作的成功,教師不應只將其視為高分作文講評,而更應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使其有持之以恒的寫作動力,以至終身受益。只有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做到步調一致,循序漸進,從“娃娃”抓起,不搞“填鴨式”的作文教學,讓寫作教學的課堂成為學生抒發情感、暢談感悟、交流體驗、辨別是非、陶冶心靈的樂園。所以,寫作教學應堅持育人性與實用性并重,讓學生有感而發,而非為分而寫。同時在寫作的評價上,新課標也明確提出“應重視對寫作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是否有寫作興趣和良好的習慣”,假如大家都重視并落實這樣的評價,我們就能掙脫束縛,徹底轉變觀念,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為真正落實快樂寫作教學邁開成功的第一步。
二、關于教材的改進
筆者曾就初中語文教材中各單元的寫作內容及要求進行整理,發現其編排也許是結合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原因而存在不合理之處:首先是有話題重復之嫌。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以最崇敬的名人為話題”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以風流人物為話題”有重復之嫌。其次是編排不合理。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均有調查報告的寫作內容,但關于調查報告的寫作知識卻在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才介紹;在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出現寫專題小論文的要求,但在此之前,學生還沒有在教材中真正了解議論文的常識。此外,一些寫作內容還存在局限性。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黃河之憂’調查報告、目睹黃河污染自擬題目寫感想”;又如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寫與蓮有關的日記或游記”;再如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在社區活動站的日子里”為題等這些寫作內容與要求,對不同地區的學生而言均有其寫作的局限性。對此,筆者建議可否組織專家,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在初中三年(甚至從小學階段)編寫相關的寫作知識及訓練內容,使之更具系統性和操作性。同時也可避免不同任課教師因各自補充寫作知識及訓練內容而產生重復“撞車”的現象。
三、關于活動的嘗試
顧明遠教授指出:關于快樂教育,它的本質、目的就是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此,筆者在平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嘗試如下幾種活動形式,力求將寫作教學的課堂變成快樂大本營。
模式一:精彩紛呈。在這種模式的課堂上,主要是交流活動:學生可以自主地交流經歷見聞,交流自己的情感,交流時事,交流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交流名篇佳句,以此增強積累、解決“源頭活水”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
模式二:文學擂臺。在這種模式的課堂上,主要活動是各種各樣的創作比賽,如仿寫、續寫、改寫、立意構思等,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按要求練筆,完成后進行評比,評選寫作“高手”,以此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其主動參與寫作活動。
模式三:我“形”我秀。在這種模式的課堂上,主要活動是展示學生的習作,體裁、內容、風格、形式不限,鼓勵學生無論水平高低都要瀟灑走一回,從而獲得展示的機會,同時讓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最終達到共同提高。
在這幾種模式中,學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師只對個別言論進行點評與小結,這樣的課堂也就成了學生體驗寫作樂趣的樂園。
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崔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