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和課程特點,《標準》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
一、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建構空間觀念
兒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與圖形和空間有關。例如: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玩的積木中有許多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體,而他們見到的樓房、磚頭、紙盒、書等更是給了他們以長方體、正方體的具體形象,同時他們從小玩的皮球給了他們球的直觀形象。這些都是他們建立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對于空間與圖形的有關知識的教學,教師要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空間,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物體,讓學生把生活經驗中對圖形的感受與空間存在的幾何圖形建立聯系,運用已有經驗主動建構、理解空間觀念。
二、多種途徑建立和發展空間觀念
1. 實物觀察,揭示概念
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持久的視覺活動,它是小學生獲得初步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為每個小組準備了生活中常見的鞋盒、球、魔方、粉筆盒、鉛筆等各種形狀的實物,讓學生先本位觀察、再換位觀察,最后全面觀察桌上的實物,并在小組里說說看到的實物是怎樣的。在學生充分觀察,初步感知各種圖形的一般形狀特征后,我讓學生試著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分。接著,通過投影,出示各種長方體實物圖,說明這樣的物體,就叫長方體。仿照這樣的方法,依次揭示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
2. 動手操作,感知特點
學生明確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概念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滾一滾、推一推、搭一搭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在小組內交流感受和發現,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物體的特征。在學生充分交流、描述的基礎上,老師再進行歸納。在教學平面圖形時,可以讓學生畫一畫。先拿一個立體圖形(如,長方體),說一說這個立體圖形的表面是什么圖形,然后,讓學生利用手頭的立體圖形學具,照教科書上的樣子,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沿著表面的邊緣畫出圖形。平時還可以指導學生拼一拼(即拼圖練習),提倡學生在課外利用學具盒玩玩“七巧板”,或在一個復雜的圖形中,找出幾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大量地動手操作,直觀地、充分地了解、體驗到各種圖形的特征,為其表象的形成做好了準備。
3. 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在學生充分觀察、操作,初步感知各種圖形的一般形狀特征后,投影出示實物圖“鞋盒”,引導學生說出它的形狀是長方體,然后抽象出長方體圖形。用同樣的方法出示“魔方”“茶葉桶”“足球”等實物圖,抽象出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教學平面圖形時,利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來引入平面圖形的認識,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面構成體,然后抽象出圖形,從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由于從具體事物的感知出發,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的情境中抽象出圖形的過程,從整體到局部,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并形成了正確的表象。
4. 辨認猜想,強化表象
由實物抽象出四種立體圖形或四種平面圖形后,再分別出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或平面圖形,讓學生辨認。然后讓學生從學具盒里找出相應的實物模型。請學生閉上眼睛想想四種立體圖形或四種平面圖形的樣子,按老師的語言描述從學具盒里摸出不同形狀的實物模型。閉上眼睛,摸教師給出的實物,猜猜它的形狀。最后回歸生活,說說身邊哪些物體是以上這種形狀。先從學習用品說起,再到教室,再通過想象說一說平時生活中哪些物體是以上這幾類。通過辨、找、想、猜、說等的練習鞏固,進一步強化概括表象,建立起空間觀念,為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做好準備。
三、營造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是難以形成空間觀念的。培養空間觀念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學生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觀察、動手操作,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產生直接感知,這些都不僅需要自己探索、親身實踐,更離不開大家一起動手、共同參與。在教學中,我設計一些學生能親自參與又有興趣的活動,如摸一摸、滾一滾、推一推、搭一搭、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圖形、找一找周圍環境中的圖形等。我和學生一起觀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交流感受和發現,更清楚地明確學生對空間的看法,分享各自的想法。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