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學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進而掌握生物規律,并使他們的認識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是初中生物教學的核心問題。這需要教師根據概念的類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的教學。
一、正面概念教學,重塑概念
概念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的文字定義,對于生物學中的結構名詞,如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葉綠體、線粒體等表征的見其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是對生物事物的抽象。對這類概念進行正面概念教學時,可通過提供正確的感性認識,重塑概念形成的感性基礎,學生的概念學習效果會顯著提升。
1. 構建模型,概念直觀化。
實物模型是指模仿實物或設計中的構造物的形狀制成的雛形。模型是抓住原型的本質特征,對原型進行抽象,把復雜的原型客體加以簡化和純化,并對抽象的假設或命題進行邏輯轉換,以構建一個能反映原型本質的模型。模型可使抽象的研究對象直觀化、簡約化、具體化,便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學習。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領悟生物科學理論或模型的科學美”。在生物學習中,模型構建能提供觀念和印象,是吸引學生的生動的感性材料,是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生物概念,是學習結構概念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途徑。比如,教學“細胞”時,可以讓學生帶一些日常的材料比如泡末、礦泉水瓶、雞蛋殼等構建細胞模型,讓學生從模型中理解細胞的組成。
2. 借助簡圖,概念清晰化。
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也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可見,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這是感性認識的第一步。生物教學中利用各種實物或教具,讓學生感知事物或現象,以獲得生動的表象和概念,能為學生理解、記憶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例如講“脊神經的結構”,先畫出兩塊相鄰的椎骨和椎間孔,再用兩種彩色粉筆畫出兩種神經纖維,最后用第三種彩色粉筆畫在兩邊,表示脊神經。邊講邊畫,講到哪里畫到哪里。這樣的課堂簡圖,不僅突出了教材內容的關鍵性特征,而且圖很大,對比清晰。圖形的多樣化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維持了注意力。這樣有利于學生結構概念的形成,使概念清晰化。
3. 建立對比,概念明朗化
在生物教學中,通過表格進行比較、歸納不失為學生提供精簡而概括的記憶材料的一個重要方法。它對學生概念的建立,知識體系的形成都有著其他方法難以替代的作用。它使比較間的事物在表格中占據相應的位置,使比較的因素(目的要求)明確,易于對比,顯得清晰而有條理性,有時還體現出很強的系統性。
二、轉變概念教學,拓展概念
概念是包含了能夠反應物質各方面物質屬性的一個關系總和,因此概念與概念間的關系成為了概念學習的關鍵所在。對于生物學中如反射、細胞周期、生態系統、種群等名詞概念不論是其內涵和外延都十分豐富。對這類概念需進行轉變教學,將概念的專注點細化,拓展概念,實現概念的轉移,提升學生的理性認識。
1. 實驗模擬,概念淺顯化
對具體事物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一般情況下,只有從具體的現象出發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等直觀手段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從實驗的現象中歸納出概念的本質。如:學習“反射”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針刺手指的縮手反射小實驗,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反射概念的內涵,“針刺”是刺激,“縮手”是反應,“人”是主體(與植物無反應比較),其有神經系統。生物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作出規律性反應的現象就是反射。這樣從實驗現象中歸納出概念本質,可以讓學生輕松、自然、有趣的獲得概念。
2. 構建概念圖,概念系統化
概念圖是一種用節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圖示法,是一種用于組織和表征知識的有用工具。通常是將有關某一主題不同級別的概念或命題置于方框或圓圈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形成關于該主題的概念或命題網絡。它是一種通過圖示的方法來理想的展示概念與概念間的可視化工具。它以科學命題的形式顯示了概念之間的意義聯系,并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概念間的相互聯系。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構建概念圖引發學生間的認知沖突,探究概念間的邏輯關系,逐步形成科學概念的意義建構,更好的反應概念間的關系,使學生從整體系統的角度來理解概念,有利于其科學概念的形成鞏固。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