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修養人的性格。它對培養少年兒童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誘發興趣,努力讓學生愛音樂
視覺激趣,美麗的圖畫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在欣賞《金色的秋天》時,我出示了凌源市河坎子的風景,泉淙淙,景色浪漫,學生都覺得像油畫一樣漂亮。介紹中國古代樂器編鐘時,我出示了在上海音樂學院民樂展覽管里拍攝的古代編鐘實照,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古代樂器濃厚的興趣,在激趣中體味中國古代燦爛的音樂文化。使學生身臨其境,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樂所展現的清麗優雅的意境中。
實物激趣,借助實物提高學生的興趣進行激趣。實物具有真實、形象、生動的特點,在進行音樂教學中,借助實物更易培養學生興趣, 激發學生探究音樂的欲望。講解中外樂器知識時,把樂器引進課堂。給學生觀看、感受觸摸,邀請有音樂特長的學生當場演奏樂曲片段。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既豐富了學習內容,又開闊了音樂視野。
語言文字激趣,運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語言激趣。比如把頓音號比喻成啄食的雞嘴:“頓音號,像雞嘴,應該唱得短又脆”;把重音號比喻成箭頭:“重音號,像箭頭,時間唱足音飽滿”;把延長號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連音號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橋”等等,生動的語言有趣又便于記憶,學生讀得朗朗上口。《二泉映月》作品賞析時,學生即興寫下了他們的感受,集體交流時,很多學生被自己或他人優美流暢的文字深深感染。課堂上教師生動講述音樂故事,激情朗誦配樂詩歌,幽默風趣、抑揚頓挫、優美動聽的個性化教學語言,感染著學生,使其把對老師的欣賞喜愛轉化成對音樂濃厚的興趣。
二、因勢利導,傳授知識
音樂的理論是抽象、形象、虛幻的。應如何使抽象的音樂理論形象化、虛幻的音樂形象具體化,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呢?我認真鉆研教材,盡力挖掘與拓展各項知識在縱向與橫向上的聯系,然后用最直觀、最具體、最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傳遞給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樂理是音樂中最使學生感到枯燥的內容,為激發興趣,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熟悉的游戲等去設計最佳的學習方案,賦予每個音符以生命力,真正使學生感受到音樂是動的藝術。如利用走(四分音符)、跑(八分音符)、跳(十六分音符)進行節奏練習,利用臥(二分休止符)、半臥(四分休止符)、蹲(八分休止符)、靠(十六分休止符)認識休止符,通過聯想建立最初的音值概念。之后,在原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復習、運用,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
有較好的聽音視唱記譜能力。這很重要但又較難掌握,我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從初一年級的聽、唱、記單音,到初二的聽記節奏、旋律、音程、和弦,直到初三的聽記二聲部、多聲部旋律、低音等,運用填空、選擇、判斷、修改、搶答等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手段,去調動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對于知識的探求與創造精神。
三、在教學過程滲透思想教育
在中學音樂教育中,教材內容應是豐富的、鮮活的,選擇學生宜于接受的教學形式,由淺入深地拓寬音樂教育的空間,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融入德育內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中國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是中學生早已熟悉的,作品創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1年的歷史,但學生們唱起《保衛黃河》,聆聽《黃河頌》時,依然是情緒飽滿。 冼星海在《我學習音樂的經過》中寫到:“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慚愧的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不夠民眾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寫了《民族解放交響樂》和其他作品,但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后的呼吸為止”。樸實的一段話表現出作曲家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堅定的信念、謙虛的態度。這些好的品德都是學生應學習的。學生在欣賞或演唱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時,通過體驗音樂再次升華跳動的心靈,撞擊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