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美的文學。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充分進入到課文意境中去,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開展活動,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培養審美情趣。
一、品察體味,領悟意境美
講解古詩的意境,難度較大,因為意境不僅是形象,而且包含聯想和想象,包含對人生哲理的領悟。教學時要注意做到以下四點:一是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背誦,通過反復吟誦,以聲傳情,使優美的作品深入內心,自然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但讀應得法,要確定基調,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要分辨重音,讀出節奏;要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掌握方法。如“飛流直下三千尺”,分作三個音節停頓:讀“飛”時聲音高揚,以體現瀑布的凌空氣勢和飄逸情態;讀“直下”時快讀,體現由高而低的墜落感;而“三千尺”則指導學生放慢節奏,以體會落距之長,誦讀的聲音、節奏疾徐抑揚,可使小學生獲得非常形象的感受;二是教師要講清詩歌的字面意義及其蘊含的意義,并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古詩的主旨所在;三是換詞對比,加深對意境的體會。如教《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詩中的“綠”字換掉,用另一個字代替。當學生換上“到”、“過”、“入”、“滿”等字后,再比較哪個字用得好,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用“綠”字就把春天寫活了。不僅寫出了春天的到來,還把春風給江南岸披上綠裝這一變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來了。
二、析文入情,品味語言美
古人作詩是十分注意錘煉詞句的,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語言入手,斟詞酌句,在學生初步理解古詩大意后,組織學生咬文嚼字地吟誦,細細品味,慢慢品賞,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回環曲折之美,進而感悟古詩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教學時,在學生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咬文嚼字吟誦,并體味交流:“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動詞后,與“升”作比較,體會“生”用得好,不但用得準確,而且寫出了紫煙富有生命力的連續不斷。以“生”為細節,再練習朗讀詩句。
在學生深入理解詩意,把握詩人思想感情之后,教師特別要注重讓學生進行反復不斷地、有感情地朗誦。在反復的感情朗誦中,學生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學生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的情境之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實感,并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
三、吟詠誦讀,享受音韻美
我國古代詩歌講究平仄、押韻,格律要求很嚴。每首詩讀來瑯瑯上口,極富音樂感。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示范朗讀,讀出古詩中的節律和音韻,并要求學生反復朗讀以至背誦,在吟誦中體味古詩的節律和音韻之美。還可以借助一些被譜了曲的古詩的演唱錄音帶或一些著名演員朗誦古詩的錄音帶,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這種與音樂融合的美,為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打下基礎。
在教《漁歌子》時,我首先讓學生欣賞用這首詞譜曲的歌曲,再教學生學唱這首歌,讓學生輕聲地、動情地反復詠唱歌曲,在吟唱中去感悟、去理解、去發散、去想象;再引導學生去分析詞中優美的意境,蘊含的主題,曠達的胸懷,深沉的感情;然后讓學生用詩畫去表現一個歸隱田園、愛自由、愛自然的藝術形象。以歌解詞,以詩配畫,學生在一個完整的“音詩畫”審美過程中學習詩詞,在歌中陶醉,在詩中審美,在畫中創美,完成了一個對美的感受、理解、創造的審美過程,所達到的教育效果遠比單一教學這首詞要好得多。
四、讀詩作畫,感受形象美
我國古代詩歌講究詩中有畫,具有極強的繪畫感。如:《詠鵝》短短十八個字,卻活生生地勾畫出一幅生趣盎然的白鵝浮水圖。十八個字中,“白”、“綠”、“紅”、“清”四個字描述顏色,“浮”、“撥”、“歌”三個字表示動作,“曲項”、“向天”兩個詞形容神態。正因為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這些表示色彩和動態的詞,才使得這首詩具有一種多彩生動的繪畫美感。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邊讀邊浮現畫面,還可以借助圖畫幫助學生領略古詩的這種繪畫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