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中的養殖專業其科目多、知識面廣,教師不易教,學生不易學,如何解決好教與學的問題?2005年以來,我開始關注中職學校教學改革與教學方法,重點關注任務教學法,在學習鉆研中我不斷反思、找同事討論,覺得自己以前的很多做法實際就采用了任務教學法,只是從未站在理論的高度加以總結提升。下面結合本人的工作經歷,談談養殖課程任務教學的任務分類與實踐。
1. 任務設計的原則
任務教學法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是學生必須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具有較高的理解思維能力。所以,設計任務的原則應該是形式多種多樣,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引領理論。要達到較好的效果,任務教學應在高年級實施為宜。
2. 任務設計的分類
根據學生條件、教師條件、學校條件等不同因素,我把任務設計作如下分類:以理論為主的任務,以實踐為主的任務,理論實踐相結合的任務。學生完成任務的方法則更加靈活。
3. 任務設計的實踐
(1)以動腦為主的任務
學生招進來,總是在自覺不自覺地學習。有許多學生都有這樣一個同感,來到職中這么久了,我怎么一點東西都沒學到?他們對所學知識似懂非懂,也不知學了有什么用,更不了解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為以后實踐打下基礎。所以,我們教師必須深刻了解所教學科的內容,從應用的高度來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真正覺得不學不行。這就要求提出來的任務要結合實踐。為此,我給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任務,完成了這些任務即可以將所學知識加以總結,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
設計這類任務的要求是能在實驗室或通過簡單的思考即可完成,難度不要太大。能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在的問題,這是該類任務能否正確完成的關鍵。在現實教學中,我們所學的許多知識,并不一定相對應有實際的動手內容。例如,學生學習完飼養標準后,并不知道學了有什么用。我們就要求學生反思一個問題:學了做什么?我們相應地要求學生完成一個任務:寫出一條飼料配方計算是否符合生長育肥豬的營養要求。但這還是一個較大的任務,我們可以細化成小任務:查生長育肥豬的營養標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計算飼料配方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比較。上述任務的總特征均是以思考為主,不需要較高的動手能力,但要求要有較強的思維邏輯能力才能完成。所以,我將它們歸納在以動腦為主的一類任務中。
(2)以動手為主的任務
在任務教學中,以動腦為主的任務是學生最不愿意見到的,他們喜歡不用思考即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務,這就是以動手為主的任務。但以動手為主的任務也有難度,就是很難要求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例如一個任務:“金屬注射器的使用”。這個任務不需要老師過多的講解,就像騎自行車,別人怎么講都沒用,只有自己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才能學會。這類任務雖然不用過多地思考,但對于一些沒一定耐性的學生也是一個問題。只能在培養學生的耐性上下功夫,使學生從掌握注射步驟上升到快而準的“飛針技術”程度。
(3)以實際問題為主的任務
上述的以動腦為主的任務和以動手為主的任務,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為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及運用技巧做充分準備,也為今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但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之后,我們就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實際工作情景,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學到更多知識,提高學生走到社會上的適應能力。這類任務的實施不能在實訓室中做簡單實驗就能完成。所以,我們將之分類為以實際問題為主的任務。例如,我在養豬課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例子:“良種豬的品種鑒別”。我利用一節課在實驗室先讓學生學會不同品種的豬如何區別,這就要我先取各種良種豬的掛圖,先讓學生在實驗室了解不同品種的豬在皮膚、毛色、頭、耳、頸、胸、四肢等部位有什么區別。最后我帶學生到豬場,讓學生根據上一節課學到的知識自己區分見到的豬是什么品種。這是一個以實際問題為主的任務,學生必須到實地才能真正了解不同品種的豬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才能將不同品種的豬的特征加以區分,以及了解其雜交后代。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實際問題,更好地結合實際工作學到更多知識,讓學生走出社會就能更好地工作,我們還加強了團隊精神訓練和崗位能力訓練,這些都是以實際問題為主的重要任務:
(1)團隊精神訓練
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后,我們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任務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團隊協作能力等。在二年級第二學期,我們養殖專業的學生要求以小組的的形式下鄉打豬針,為鄉親們的豬義務打防疫針。我們的做法是每10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由專業教師和獸醫站的獸醫帶隊,下鄉做為期一個星期的便民服務。在這一個星期的時間里,學生遇到的是在打豬針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欄舍的不規則性、光線太暗這些都是從未見過的。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團隊合作精神,共同解決。實踐效果表明,短短一個星期時間的下鄉實習,能迅速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團隊意識得到加強,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自信。
(2)崗位能力訓練
在各種各樣的任務訓練中,學生經過二年的學習,知識能力也得到一定的積累。最后,我們學生也快要畢業了。到了第三年,我們對所有專業均要分流,愿意考高職學校的,我們在第三年著重文化課的學習。而愿意就業的,在第三年的第一學期,我們將對就業學生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綜合就業培訓及崗位能力培訓。經過培訓后,三年級的第二學期,我們將組織學生到豬場、雞場、農莊里進行崗位實習。實習后,雙方滿意的就直接就業,不滿意的我們再指導學生就業。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及任務強化訓練,只要學生的要求不高,就業率可達100%。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