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學英語教學脫節的表現
教學任務與內容脫節。小學英語教學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學習一些常見的詞匯和簡單的句子,到了中學,學習內容逐漸復雜,難度逐漸增大,教學要求從聽說為主,逐步向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階段轉移,這兩種內容重點存在一個明顯的臺階。
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技能脫節。小學生的學習對教師依賴性強,學習自覺性較差,自覺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低,學習以機械記憶為主;到了中學以后,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學生要自覺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自學探索未知,并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記憶以理解記憶為主,比如在聽和閱讀的訓練中,學生要通過理解全文猜詞取義,這種技能差異,使小學生進入初中以后一時不能適應。
教學方法脫節。小學英語教學方法以機械操練聽說能力為主,以活動性和趣味性教學方式為主,到了中學以后學生通過會話練習、合作學習、分析語法、讀寫并重。學生由小學進入中學,對教師的教學法也表現出暫時的無所適從。
二、出現脫節的原因
1. 社會、學校和家長對小學英語學習的認識有偏差。小學是基礎學習階段,小學生以學習母語為主,加上辦學傳統的原因,因此小學英語教學未引起學校和家長的廣泛重視,被當作可有可無的科目,從而忽視了對小學英語的扎實訓練。
2. 年齡特征的差異。小學生總體上還比較幼稚,自我表現欲望強烈、注意持續時間較短,同時記憶特點、情感特點、思維特點、興趣特點和學習特點也完全不同于中學,進入中學以后,學生突然感覺長大了,明顯以成人自居,但思想又明顯不成熟,這種差異也明顯地反映到學習上,表現出對中學學習的不適應。
3. 教學方法差異。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由于教學對象和教育管理模式等原因,中小學的平時教學和管理中缺乏交流和溝通。教師只熟悉自己的領域,教學方法缺少連貫性和一致性,在教學方法上形成了兩個明顯的區域。
4. 學習環境的差異。小學生進入中學以后,突然進入一個陌生的、全新的環境,校園、老師、同學都是全新的面孔,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突然增多,難度突然增大,學習要求突然改變,家長的期望也發生了改變,這種環境的差異是巨大的,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快適應。
三、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有步驟地增加教學內容,有計劃地增加教學難度,逐漸改變教學方式,有序轉換教學重點,減小突然變化,設置學生可以平穩邁過的臺階,使學生順利完成小學到中學的過渡。
連貫性原則。小學與中學雖然是兩個學習階段,但其實也是前一階段的延伸和繼續,教師有意識地研究這種內在連貫性,找出內容之間的順承之處,找出教學方法和內容上的一致性,避免脫節,使學生較快地適應中學生活,實現中小學生的順利過渡。
四、銜接注意的方法
1. 注意內容的銜接
小學教師教師要熟悉初中的教材,尤其是初一英語教材,中學教師要熟悉小學英語教材,注意找出中小學內容上的連貫性和一致性。比如:在小學時學生記住了“I am,he is,you are.”等句型,而上初中后要用到謂語動詞,如不是為了構成某一時態和語態的需要“am,is,are”等be動詞就不能與謂語動詞共用了。所以就只能說“I watch TV every day.”(我每天看電視),而避免出現“I am watch TV every day.”這樣的錯誤。
2. 注意學習習慣的銜接
中學教師應研究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對許多有益的習慣應適當保留,比如機械記憶,活動式學習、積極發言等,對小學中未養成的習慣,教師應當有一個清單,列出培養計劃,逐漸地、分步驟地予以培養,比如做課堂筆記、思考和提問,理解記憶、及時復習和鞏固,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積極培養語感、歸納語法規則等習慣。要避免全面要求,以免增加學生負擔,使學生顧此失彼,影響進一步的學習。
3. 注意學法和技能的銜接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技能基本上以機械模仿和機械記憶為主,對教師依賴性較強,因此在學習上還缺乏主動和理性,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這種學法特點,及時調整好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否則就會增多對學生的指責與批評。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逐步轉變學習方式,逐漸培養,逐步鞏固,形成中學生應具備的學習技能。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