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小組教學是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最有效方式。在高一高二,由于每節課都有新的教學內容和要求,課堂可以很豐富多彩。但到了高三,復習——做題——講題成了常態。高三能不能再采用小組教學法,如何用好小組進行教學?
一、尊重學生個體,實現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創新力
預先把《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發給小組(四人)。每節課前由科代表提前通知,學習小組就本節課復習內容出一道思考題,每個小組輪流出題和主持。每節歷史課按小組座位聚坐,小組討論10分鐘后,從盒子里隨機抽出2個小組進行PK。如果有質疑,出題小組就扼要講解。
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和對問題的解讀真是百花齊放,極富貫穿性和獨創性。學生反饋說:出題讓我們通讀了教材,查遍了互聯網;解惑鍛煉了我們的口才和邏輯推理能力;討論增進了我們的友情和思辨能力;事后老師的點撥,讓我們茅塞頓開,思想升華。這種學習既有挑戰性又有實戰性。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當一個人把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聯接起來時,學習就是一種意義的建構,所以非常重視學習者個人的能力、先前知識、信仰和過去的經驗。課堂上先用15分鐘的時間喚起學生的先前知識,在“辯中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浪花,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充分發揮了他們先前的學習能力,有效地構建起新知識。
二、重視合作探究,體驗成功,誘發學生的思考力
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是父母爺爺奶奶的“小太陽”,不免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和行事方式,不善于與人合作和分享。由于沒有兄弟姐妹,內心孤獨,缺乏成功的榮耀。多樣活潑的小組學習方式,成功地營造了一種和諧、向上的集體氛圍。
1. 挑戰“知本家”
課堂上做習題前,先從盒子里隨機抽出一半小組,命名為“挑戰小組”,把組名列寫在黑板上,剩下的小組為“迎戰小組”,可任選“挑戰小組”中的某一組作為PK對手?;虻惯^來,由抽寫在黑板上的“挑戰小組”小組任選剩下那半“迎戰小組”中的任一組作為PK對手。一對一,凡勝出的一組都可以加2分。
……
學生頓時沸騰起來,趕緊商量,選中了目標后急急忙忙跑上黑板在“迎戰小組”欄填上本小組名。
然后全神貫注,埋頭苦干。
最后給小組10分鐘討論時間進行修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思維被激活了,小組內討論熱烈專注,形成了一個緊張、奮進的良好學習氣場。這時的教室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學習場所,已拓展為交流的空間,互動的平臺。
……
每組挑出一份最佳“作品”給鄰組非對手批改。改畢,組長上來把得分寫在相應小組名后。
學生在期待,在比較,或擊掌或嘆息……下課鈴響了,仍意猶未盡。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闭n堂需要制造興奮點。心情愉快,思路自然順暢,智力才能充分表現。
2.“永紅”超市
依次分“貨號”——“貨值”——“應購小組”——“得分”——“分享小組”——“得分”六項,詳解如下:
(1)“貨號”即試題號,每組只能認購1題,先申報先得;
(2)“貨值”即分值,根據教師改卷統計得出:有2個小組做錯的付0.5分,每增2個組做錯就每添加0.5的難度分;
(3)“應購小組”有優先解釋權,限時1-2分鐘,如果大家認為解析得不夠清楚的,其他小組,就是“分享小組”可以補充,得分按貢獻大小分割;
(4)最終解釋權在店主(即老師)。
表格一列出,組員稍加商量后,組長們就爭先恐后沖上黑板,下面坐著等的組員也伸長了脖子緊張地盯著,生怕被別的小組搶走了“心水”題號。
“我選擇,我成功!”學生們都卯足了勁。課余,他們興致勃勃地做足了功課:小組內展開充分的討論,把其他組可能會提的問題都思考預演一遍。評講時小組間的補充、糾正、反駁精彩紛呈,多角度的思考淋漓盡致:從時間差異著手,從事件的本質著手,從邏輯推理著手,從做題技巧著手……評講對辯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小小的游戲張揚了學生敢于表現自我,追求成功的秉性,改變了學生學習的心境,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推動了學生思考力的發展。
三、個性化的評價,學會自育,深化學生的學習力
坎貝爾的多元智力理論觀認為:終身學習者的一個重要素質就是有一種自我評價的意識與能力。
1.“天天向上”
內容包括:
(1)“編號”:即小組序號(教師預先編排的);
(2)“小組名稱”:即小組的名字(開學初由學生自己起的);
(3)“自估分”:即對照了答案后,小組自查——自糾——自我評估的得分(旨在讓學生學會自我學習,自我反思);
(4)“分差”:即小組自改與老師評改的分差(旨在督促、觀測學生的專注度、參與度和準確度。這里為了不打擊學歷稍差的小組,不給出實分,只給出“分差”);
(5)“心目中最好的三個小組(寫編號)”:即由學生小組評出自己心目中最優秀的三個小組(旨在通過學生互評,鼓勵學生學會欣賞他人,誘發學生的“向善”心理,同時也是對優秀小組的一種精神獎勵)。
這種貼近學生實際,活潑生動的評價表,讓學生樂于參與,從中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有利于小組學生相互糾查,反思自我。而事實也表明,得到大家肯定的小組愈發注重組內的合作互學,追求共同進步。實力稍遜的小組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成功地拉近與優異組的分距,產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期望,激發了自信心。
多一把尺子評價學生,會讓學生帶著對學習與生活的自信走出課堂。而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關注學生的“情商”,能深化學生的自我學習力。
2.“永紅杯”學業獎
“永紅”為本人名字,學生乍一看,笑得前合后仰的。下設四個獎項:
(1)“最佳學員獎”:指這段時間內表現最突出的學生;
(2)“最佳新人獎”:主要指與他本人以前比進步最大的學生;
(3)“最具潛力獎”:主要指雖然現在成績還不甚理想,但很勤奮或有極佳歷史思維能力或課外歷史知識豐富,將很有發展潛力的學生;
(4)“最佳組合獎”:主要指組員合作好、相互促進好的小組。
由學習小組成員商量,每小組一票,每個獎項后都要注明“推薦理由”。
后現代主義者認為教師必須能夠使學生產生對話:不僅僅是相互之間,還要求通過仿效知識英雄的“偉績”與知識英雄對話。每學期設置兩次評優活動,不僅獎勵優秀生,也鼓勵有待提高的學生,肯定勤奮的精神,合作的態度,從多個側面評價學生。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