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科研興師”已被實踐證明是學校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形勢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探索學校教育教學規律的必然選擇。我校以課題研究為契機,提出了“以課題研究拉動教研,以科研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校內涵發展”的工作思路,開展了一系列課題研究,努力在課題研究開展的過程中實現對學校教師群體素質的促進和提高。
鏡頭一:“互薦共讀”,促教師自覺閱讀。
“高層次的錯例應用,讓人為之眼前一亮。”“這是錯例應用的高境界——由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總結。”“原來對錯例較少分析,體會不深。讀了這篇文章后,才知道這些平時認為尋常的做法還能這樣提煉使用,既有理論指導價值,又能為教學實踐指明方向。”
這是我校數學科教師在共讀《以“反”激“正”,別樣精彩——反例運用二則》一文后交流心得的一個剪影。
對于教師而言,讀書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在現實中,由于各種原因,教師讀書的現狀并不樂觀。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借課題研究為契機,推出了教師購書補助政策,并在數學科率先推出了“互薦共讀”這一促進教師閱讀自覺化的舉措。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共讀交流”。
由科組長結合課題研究的熱點問題遴選相關文章供科組成員“共讀”,每周一篇,然后利用每周的業務學習時間進行“共讀”交流,人人發言或由主持人隨機指名發言。
第二階段:“互薦共讀”。
每位科任根據研究專題每月推薦一篇(需撰寫推介文,多推不限)文章給科組,由科組甄選后供科組成員“共讀”,同時將推介文上傳至學校網站,各成員以回帖形式上傳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三階段:“自讀共賞”。
經前二階段閱讀習慣培養后,轉入“自讀共賞”階段。即期初擬好閱讀計劃交學校備案,自覺定期閱讀相關理論文章,自覺做好心得評析反思,并自行申請開設相關講座或由科組不定期指名作中心發言,未分配到任務的科任也須將賞析文上傳至學校網站。
第四階段:“研讀專著”。
每期選定一本專著,期初擬定研讀計劃,期末介紹研讀成果。
鏡頭二:縱橫對比,促集體備課深入。
“這節課,我是通過縱向分析和橫向對比來開展對課的研究的。縱向方面,我找了三篇不同時期的典型設計作對比,它們分別來自1999年4月《小學教學嘗試教學設計》第一版、2001年7月《小學青年教師》總第259期、2004年12月15日的網絡上傳,分別代表的是課改前、課改初、課改后這三個不同的時期;橫向方面,我找了竇桂梅、王崧舟、余映潮這三位當前最具代表的名師的課……”
這是我校圍繞課題研究工作,深入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的一個剪影。
集體備課是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它不應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備“課”,而應擴展更為深廣的內容,從備課中真正達到提高教師素質的目的。因此,近年來,我們要求科組的集體備課要精心準備,要針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重點課題,從歷史層面去考察課的發展,從當前最具代表的課的優點長處中汲取名師的理念精華,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的實際展開設計,切實做到以研討為核心,著力落實一個“研”字,備設計理念、備教學方法、備教材學生、備預設生成,并通過信息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達到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目的,從而使原有的觀念和實踐更加科學和完善,教師的素質得到真正提高。
鏡頭三:課堂觀察,促科研行為見效。
“從對陳老師這節課的觀察記錄及數據分析可知,學生對周長這一知識已經掌握,并在頭腦中完成了意義建構。但是由于時間分配不當等原因,課堂留給學生探索周長算法的時間不夠,且缺少專門的鞏固深化環節,學生對圖形周長的算法掌握得還不是十分到位,這從教學后測中的統計數據中可以……”
這是我校開展課堂觀察后參與記錄教師對所觀察內容對象效果的評析剪影。
為使我們的課題研究不流于形式,我們引入了課堂觀察這一形式,意圖通過精細化的觀察達到深度研究的目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階段:“教師成長”。
結合研究主題,從課堂主體結構、師生問答水平、教師提問技巧、課堂時間分配、課堂變量調控、課堂教學效果等方面開展觀察,并采取數據分析、錄像對照、師生訪談等方式促進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雙方的共同進步。
第二階段:“教學互促”。
將觀察方向由關注教師成長為主逐步轉向關注課堂效率為主,將課堂習慣培養、練習設計等納入觀察范圍,倡導“扎實、高效”課堂,微調課堂教學舉措,改進師生課堂行為,促進課堂由框架(宏觀)向精細(微觀)轉變。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