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上閱讀教材的好處
1.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的數學教材,具備以下特征:語言平易近人,結構清晰明了,目標直接單一,探究層層推進,結論回味無窮,練習有的放矢。這樣的教材,若提供條件讓學生反復地閱讀、研究、推敲,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若學生的閱讀習慣較好,堅持課堂提綱式閱讀模式有利于他們數學素養的提高,將在后續學習過程形成良性循環。
2. 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在同一時間里獲得各自不同層次的收獲。特別是對學困生而言,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該類學生有些是學習態度不夠好,既所謂的學習品質達不到正常學習的要求( 學習品質一般指學習認真、踏實、勤奮、自覺的創造過程)。也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較好,但是由于學習過程中接收渠道太過于單一,比如完全依賴老師的講授,課堂上沒聽懂,就只能等著老師的下一次重復,而老師往往因為整體掌握良好而沒有及時復習,那么他們就束手無策了。這類學生具體表現如:對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不感興趣,只注重結論。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老師的講解比較枯燥,邏輯性不強、缺乏靈活性、沒有講究技巧性等,也有來自學生本人方面的原因,如注意力難以集中,對老師的講述語言理解不到位等。我們注意到,這一類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聽懂,課后的補救措施客觀上來說還是有的,如課后的反饋練習,老師的復習,等等,但是真正從主觀上進行努力補救的同學還是非常少,即便是有,基本上也是采用問老師、問同學的方式,但這種方式若每天都堅持的話是有困難的,畢竟老師面對的是上百名左右的學生,單獨交流對某個學生而言機會是有限的,而且這樣的交流太多,超出老師所能承受的范圍的話,效果也不會好到哪里去。若在課堂訓練他們的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學生將完全有可能通過自學的方式解決大部分問題。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實現這個目標僅靠集體教學是辦不到的,其有效途徑是集體教學與個別學習相結合,而有效個別學習的關鍵是教會閱讀。因此,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國內一些較為成功的教學改革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先生的“自學輔導教學法”、上海育才中學的“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及“青浦數學教改實驗”等,無不得益于課堂閱讀教學環節。
3. 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提高了。在學生閱讀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始終在巡堂,能夠騰出較多的時間關注學生學習狀況,了解不同類型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也會有更多的機會與學生進行單獨地交流,進行個性化指導,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課堂閱讀的方法
1. 激發閱讀動機。 一般來說,數學課本是以嚴謹、演繹的面貌出現的,學生閱讀數學課本不會像閱讀文藝小說那樣輕松。因此,要使學生愿意閱讀數學課本,不能靠簡單的動員,而要根據數學課的特點,積極創設促進學生讀書的情景,使學生對需要閱讀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讓他們為探究問題,發現知識去閱讀數學課本,激發起讀書的動機。本案例通過尋找三角形內心問題引入課題,其設想也正是為了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欲望。
2. 編制閱讀提綱。盧仲衡先生的“自學輔導教學”中關于閱讀提綱的設計這一做法值得我們參考。在學生進行閱讀之前,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達成目標事先設計好閱讀提綱,課堂上師生的活動都圍繞閱讀提綱展開。它的編制遵循以下原則:①整體性原則: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為核心,將數學教學、數學思想教育和知識教學的目標融為一體。②統一性原則:閱讀提綱要體現“基礎教育的統一性要求”,保證所有學生都能達到或超過最低發展綱要,最基本的智能要素,不管哪類學生,都要切實掌握。③彈性原則:編制閱讀提綱要重視各類學生的不同特征,做到同中有異,各有側重,使每個學生都能“吃得飽”。④推進性原則:閱讀提綱要有利于催動學困生主動完成一般學生的學習任務,激發尖子生向智能的廣度和深度拓展。
三、閱讀教材的時機
盧仲衡先生的“自學輔導教學”特別強調的是閱讀過程應該發生在課堂的40分鐘里,以保證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以及閱讀教材探究問題的興趣。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存在少量學生由于閱讀能力偏低,盡管設置了輔助作用的閱讀提綱,但是在課堂上還是難以跟上“大部隊”的步伐,對于這些學生是可以考慮將閱讀提前的,某種程度上說也就是傳統意義的預習,學困生可以通過課前的預讀,對教材的內容作大致了解,也就是“自學輔導教學”中所提到的“粗讀”,有了課前準備之后也就不會對教材內容有突兀之感。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課堂內的閱讀還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把握掌控的。盡管學困生和其他學生使用的是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內容,但是由于大部分時間是處于自我閱讀和探究為主的狀態,極大地減緩了他們必須跟上老師的講解思路以及同學的思維等困難,也就有可能在課堂中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學習任務。本文前面提到過,大多數學生課堂內的遺留問題,解決方式都選擇了尋求幫助,當然甚至有部分學生干脆選擇逃避,不了了之。而如果這些學生慢慢養成閱讀習慣后,隨著閱讀水平的提高,他們完全有可能通過課后的反復閱讀教材甚至借助課外輔導書繼續學習,而不是被動地等著老師復習。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的學生課堂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速度雖然偏慢,但是課后反思研究的能力卻很強,像這類型的學生若能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是完全可以由所謂的學困生轉變成數學優等生的。所以,閱讀應該貫穿在教與學的各個環節。一個完整的教學與學習過程,必須是課前、課上、課后的有機結合,既強調課前的“預讀”,又不丟棄課上的“精讀”,同時還應該有課后的“補讀”。
課堂閱讀模式能一定程度緩解班級制度下學生學習能力差異所帶來的矛盾,閱讀教材也確實能促進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探究。該模式下的閱讀并不是簡單地“從第幾頁看到第幾頁”,而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課堂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效果是不同的,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非常有必要在閱讀提綱設計、課堂管理、個性化指導以及課前準備,課后輔導等各個教學環節加以改進。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