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新課程提出教學要促進人的發展,教學活動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發展,老師也要得到提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一、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
1. 和諧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教學必須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教師要善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樂于與學生成為朋友,關注學生的熱點問題,理解學生的各種表現,以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要我學”真正成為“我要學”, 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意義,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其次,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老師在課堂上要多一點微笑和理解,尊重學生表現的權利,盡力滿足、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教師要利用并創設切合學生經驗的問題情境,提供一定的問題刺激和思維碰撞的條件,啟發和誘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大膽地提出問題。
2. 有效策略,關注學生感悟內化
帶著問題學習。學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喜問的心理。在教學中,要達成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有目的地、有預設地給學生設置一些疑問,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產生探究的欲望,主動尋求答案,從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形成學習習慣。
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教學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習中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重視學習材料的組織,營造真實的活動情境,加大學習活動的探索性成分,引導學生學會思維,重視體驗。通過學習過程的交往、互動和分享,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合作探究學習中的問題性、過程性和開放性,這也利于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二、有效教學促進教師的發展
1. 潛心研讀,實踐運用
專業發展成功的教師,應基礎知識扎實,熟悉本學科課程,不斷更新課程知識,努力提高教育理論水平。特別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各學科增加了許多新的教學內容,教師要苦練內功、及時充電,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不但要精通教材上的“顯性知識”,還要掌握支撐這些知識背后的“隱性理論”,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達到這一高度,關鍵要在頭腦中具有一種“透視”意識,每次在鉆研教材的時候,都要思考:這一知識點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它最利于學生理解的實質性含義又是什么?及時收集各種利于教學的信息,不局限于按部就班地教書,更多地考慮如何在有限的課堂內外讓本學科能生動有趣地吸引學生。
2. 目標明確,教法多樣
在制定課時目標時,首先要有科學有效的學習內容分析,研究課程標準要求,分析教材編排體系和意圖,既不降低教材要求,也不隨意超越教材要求;其次是要有明確有序的教學活動形式,研究學情和學法,遵循教學規律;三是要有清晰合理的教學評價標準,避免課時目標制定的隨意性,做到具體化和可操作性。與此同時,還要兼顧考慮整個單元教學目標,確定課時目標的序列和層次,既要關注基礎性目標的達成,又要關注發展性目標的落實;既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要求,又要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
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互動,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學目標確定應當是一個反復互動的過程,根據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選定教學內容后修改教學目標,不斷考慮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和內容選擇的合理性,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課前的預設,要隨著課堂教學的進程,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捕捉來自學生的生成信息,進行現場調控、修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 專業引領,同伴互助
為提高備課的效益,我們強調同伴互助。集體備課是為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整體提高辦學效益的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提高教師素質,探索教學規律的科研活動。過去,由于教學任務較重,管理不到位,教師的集體備課往往只流于形式,大部分的集體備課成了主講者把自己的教案抄下來應付了事。由于集體備課沒落實,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而老師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造成課堂教學低效甚至是無效,于是我們就狠抓集體備課這一環節。通過集體備課不僅可以減少大量重復、低效的勞動,還可以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充分發揮群體的智慧,實實在在地解決認識模糊的問題,共同探討教學方法的優化,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