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在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的同時,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同時,全球變暖,氣候反常,地震、火山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環保已是全人類都必須迫切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正如《聯合國環境方案》所說:“我們不是繼承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子孫的地球。”作為幼兒教師,我作了以下的思考和實踐探索。
一、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
加強教師的培訓是開展環境教育的前提,只有正確的思想認識才有正確的實踐,“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我園領導十分重視環境教育,園長親自掛帥,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把環境教育納入了園的目標規劃和學期工作計劃。先后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環境教育培訓,組織學習《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以及《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等法律、法規,訂閱各類環境教育的雜志、報刊,請市、區環保局的專業人士和市環保局宣教中心的專家來園指導。組織教師進行環保知識問答測查、競賽,對保教人員開展“收舊利廢制作”活動,組織教師出外參加市、區培訓學習,與姐妹園交流,寫論文、寫總結、寫專題活動計劃、寫環境教育教案。通過一系列的參觀學習、培訓,使教師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環境教育刻不容緩,人人自覺地形成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環保意識。一支具有環境教育意識的強有力的教師隊伍的形成,為幼兒環境教育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堅實基礎。
二、創設環境,營造氛圍,讓幼兒直接感受
環境教育本來就是抽象的,幼兒的年齡適宜直觀感受。因此,我們必須努力通過環境的創設,利用環境與幼兒的相互關系,培養幼兒的良好環境意識和行為。
首先,在園舍的建設上,力求做到創設綠色環境。園林草地樹木、山坡、小屋、小橋、小水池、沙地的布局重新設計,力求將大自然濃縮在園內,使幼兒感到甜美和舒適。還要有意識地設立生物園、動物園,植物、昆蟲、小鳥、魚類都在其中和諧共處,設立可讓幼兒自己參與動手的小小植物園,小菜園,按不同季節定期更換種類,增加兒童的認識。同時還對各類動植物掛上名牌、簡介將知識性趣味性、容為一體。讓孩子們天天都能與環境接觸、學習感受。
其次,在園的布置上更應做到充分利用所有空間,讓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每一處地方都“會說話”。成為教育孩子的課堂。例如走廊立體綠化、吊掛植物,墻壁上攀爬植物,柱子、邊角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內各活動區可利用孩子們回收到的廢舊的瓶子等搞些小盆栽、小制作展示,充分利用電燈開關、水龍頭、洗手間等地方進行環保教育,隨時、隨地提醒幼兒節約水電資源。
然后,園內經常保持良好的衛生狀況,做到凈、綠、美、整潔有序。使幼兒獲得良好的環境氛圍,在大小環境,在身邊的人和物中,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受到教育。
三、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巧妙設計教育學習內容
我園自編教材中,用形式來劃分,有故事、兒歌、詩歌、童話、游戲、美術、手工制作等。從年齡段劃分,有大班、中班、小班的不同內容。另外,還結合一年四季、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主題和中心。教材中還分為班內進行教育用的和全園混齡活動用的。教材的內容主要有用好資源、節能減排、節約資源等方面。日常接觸的東西,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廢舊盒子制的小家具、機器人、小娃娃,舊可樂罐制的小花籃、小玩具紙杯,此外一次性餐盒、餐碟、報紙、吸管等都是豐富的制作原料。讓幼兒在培養環保意識、獲得環保知識之余,還增加了動手機會,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四、讓孩子感受大自然,參與實踐活動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課堂,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理想場所。幼兒園的春游、秋游是利用大自然開展環境教育的最好時機,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日子,如三月十二日的植樹節,三月份的愛鳥周,“六.五”世界環境日等機會,更是對幼兒外出教育的良機。由于幼兒園的特殊性,組織幼兒外出活動的機會還是不夠的。因此,我們更多的是發動家長,鼓勵家長利用雙休日、假日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讓幼兒觀察、思考,感知生物的多樣性,發現事物的變化。在活動中既培養了孩子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感情,也種下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種子。同時也可以增長孩子的知識,拓寬視野,開發智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