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新教材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課實效性的關鍵。
一、設疑導思
課堂中設疑教師要注意:一是新穎,即必須有新的特點和一定的難度,才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樂于思考;二是層次性,設疑內容要體現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系和邏輯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使學生在預習教材中找到新疑問;三是創新性,設疑的內容要注重培養當今學生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例如,在復習高一《經濟生活》價值規律的內容時,課前我提出五個問題:(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還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呢?如果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將會出現什么情況?(2)商品交換必須遵循什么樣的原則?(3)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原因何在?(4)請您調查市場的價格為何時高時低,這是否違背了價值規律?(5)運用知識分析:假如您是企業家,企業應如何扭虧為贏,適應市場競爭?讓學生帶著問題分析、思考,并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二、創設情境
激發學生的參與情感。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行動受意識制約和支配。由于課前已注意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的培養,上課前已基本上處于“待機”狀態,期盼著教師講解新內容,解決新問題。因此,新課導入應盡可能激發其學習熱情。心理教育學家認為,在幾十分鐘的授課中,開頭的幾分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從而使學生一上課就有一種“躍躍欲試”之感,注意力很快吸引到教學活動中。
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教師在講授中適時運用“設疑啟發”“討論點撥”等方法,能搞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如果教師一味灌輸,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失去興趣,淡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功能。我們經常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不斷提出新問題,讓學生演講、分組討論、民主探討或進行辯論啟發等形式,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然后對學生的結果盡量從肯定方面、成功方面給予評價,使學生產生“創新”后得到成功的愉悅感,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并形成良性循環。如在講授高二《哲學生活》中“人生的價值在于貢獻”內容時,圍繞“人生的價值在于貢獻還是索取”問題,讓學生有所準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六組討論,然后派出六位代表進行發言,學生發言踴躍師生之間相互切磋、相互激勵,最后達到正確的認識。
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依據教材內容,充分利用電腦、電視、幻燈、錄音、錄像、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改變思想政治教學中枯燥、呆板的理論說教和單純語言講解的教學模式,打破“教材、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格局,在教學中經常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豐富教學內容,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增強思想政治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功能。
三、聯系實際
優化知識,學好理論。理論是“箭”,實際是“的”,理論學的越活,觀察實際問題就越敏銳,理論學得越深刻,分析實際問題就越準確。為了學深學活理論,教學中注意講清知識的內在聯系,加強學法指導,通過圖表等多種手段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例如:在講“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問題時,要注重弄清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內在聯系,使學生掌握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應該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根據這些事實,決定方針、政策、計劃方案等主觀的東西;而實際既是全面的,又是變化發展的;要把握全面變化的發展實際,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進行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實現書本知識和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講授高一《政治生活》中“依法治國”這個知識點時,我要求學生聯系我市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執法機關等實際進行社會調查。學生在調查中發現法院執行難的問題,并寫了一篇《淺談我市法院執行難的原因和對策》的論文,刊登在《新興寧》上,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到依法治國的重要性,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和運用知識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