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問題提出
1. 教學硬件方面的問題
班級人數過多。山區學校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一般家庭會有3—4個孩子,有些家庭由于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出現一家有11個兄弟姐妹的狀況。學校基礎建設設施有限,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往往只能超大班上課。1989年蘭卡斯特和利茲大學對大班型語言學習的研究項目,把大班定義為50人左右的班級。很多偏遠的山區小學一個班級人數超過50—60人,更有70人擠在一個班的情況,噪雜擁擠的課堂,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教學設備落后。農村小學沒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電腦,投影儀,多媒體教室等),所有英語教學仍停留在“教學=教師+粉筆+黑板+書本”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設備的稀缺和落后導致上課模式的單一和呆板,這對于更加需要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英語教學來說是一個致命的限制,造成英語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低下,甚至誤導了英語學習的方法。
2. 教學軟件方面的問題
專業英語教師匱乏、師資薄弱。在山區學校的師資隊伍中,受過高等英語教育的幾乎沒有。出外讀大學的年輕人覺得呆在這沒發展前景,都不愿意回來教書。
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單一和偏差。偏遠山區中小學英語教學基本上以機械式的記憶為主。“聽—讀—背—做題”的應試模式不但增加學生的負擔,打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更使英語教學成為一潭死水,違背了語言教學的初衷,致使英語學習走向了畸形。農村中小學學生學習英語的渠道非常窄,大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課本學習。英語學習的方法不僅沒有多元化,而且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初中生因為沒有學過英語音標,不會英語單詞的發音,便在單詞表或者課文對話中用中文標記英語單詞的讀音,用中文的發音來記憶英語。
二、反思與改進
1. 提高師資素質
教師的素質得不到提高,農村孩子的英語教育現狀便無法得以改善。我國廣大農村的英語教育需要大量具有英語專業水平的大學畢業生,只有為農村注入新鮮的血液,英語教育模式才會有所創新,水平才會有所提高。由于小學、初中階段教學對象認知能力不足,當代基礎英語教育更需要高素質的英語教師加以啟發和引導。他們必須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學習能力,良好的英語國家背景文化知識,具有良好的語言教學基本知識理論和相關技巧,富有創新意識,能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有利于兒童學習語言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當然,這些要求在目前多少顯得苛刻,也需要當地政府制定相關的人才引進優惠政策,但這畢竟是一個明確的努力目標。
2. 改進教學方法
成立專門的英語小組。組員包括筆者在內均是大學英語專業在讀生,而其他大學生義工協助我們開設英語課堂。在課程設計方面,我們安排了《瘋狂英語系列》、《趣味學英語系列》《基礎英語系列》三個系列課程。
實行課后一對一輔導。輔導包括課本學習和及課外學習。針對學生提出的課內知識問題,進行考試類的輔導與解答;針對課外的知識則提供各種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渠道甚至是信息源。令人高興的是,半年過去了,我們仍與學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學習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另外,我們還注入教育心理學的一些方法,用討論和溝通的形式讓孩子逐漸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消除孩子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這些,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3. 完善學校管理體制和教師評估體制
除了教學方法上的改進,偏遠山區英語教育還需要學校科學管理的支持。英語在鄉鎮地區得不到學校的充分重視,大大挫傷了英語教師的積極性。最令人無奈的是學校的評價制度中,學生成績成為考核學生和教師的唯一標準,這極大地打擊了教師對英語教學方法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性。學校應該設立激勵體制,并從各個方面考核教師,應更注重控制教學過程的質量,而不是一味顧及學生考試成績。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