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教學理念下,為提高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本人根據物理教學的一般程序和原則,針對我校學生基礎較差的特點,通過以下四個環節進行了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引入物理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學中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核心是創設物理環境,提供感性認識。引入工作做好了,一開始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能讓學生主動進行比較、建構,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教師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或與日常觀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會很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有效的開展有效教學。
隨著學生的知識越來越豐富,當面對新的問題時,學生往往習慣用已知的知識進行分析。為了使學生原有的概念結構更完善,教師在設計事例時必須設法突出不同的地方,用明顯的矛盾現象來引發認知的沖突??傊?,在概念教學中,要針對概念的不同特點,可以從直觀的實驗、熟悉的生活事例、或新舊知識的銜接上,以趣味例子,以矛盾例子,生動靈活的引入物理概念。
二、建立物理概念
在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概括,抓住主要因素,找出現象的共性、本質,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
讓學生明白物理概念的形成必須經過科學的抽象和邏輯的推理。當人們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對某一物理問題的感性認識,這些感性認識就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礎,但正確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必須通過科學抽象和邏輯推理才能揭示出物理的本質。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就經歷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從“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這些現象中得出結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直到17世紀,伽利略通過一系列科學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科學的邏輯推理,才指出了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提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一正確的概念。
讓學生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為了找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可以從分析概念的定義入手,對定義中的關鍵字、關鍵詞要咬文嚼字。例如:楞次定律的內容是:感生電流的方向,總是要使感生電流的磁場,阻礙引起感生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定義的第一句話指出了定律的用途是用來判斷“感生電流方向”。而第二句話中的“總是”,是指肯定是這樣子的。第三句話中的“阻礙”,就比較難理解了,它既不是“阻止”,也不是“產生相反方向的磁通量”,而是“引起感生電流的磁通量減少時,感生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同,阻礙它減少。引起感生電流的磁通量增加時,感生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反,阻礙它增加”。對定義的內容進行逐字逐句的講解,關鍵的“字”、“詞”認真推敲,使學生對概念有個明確的認識,才能牢固掌握。
讓學生知道物理概念還可以寫成公式,并且會推導物理公式。在中學物理中常見的物理公式可分為四種基本形式:①定義式,由定義直接得出,如:速度公式、壓強公式;②實驗式,根據實驗數據的規律性得到的結論,如電阻定律、歐姆定律;③理論推導式,運用物理概念和實驗數據,由數學的和邏輯的推理得到的公式,如機械能守恒定律、動能定理;④假想式,它是在實驗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推理想象的產物,如原子物理學中的一些公式。對于不同的物理公式,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也不一樣,有所側重:定義式重在意義;實驗式重在實驗過程;理論推導式重在依據和推導過程;假想式重在前提條件和依據等。
三、討論物理概念
學生只有理解了物理概念,才能有效地掌握物理概念。因此,在物理概念建立以后,本人還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必要的討論,以深化其認識。主要是物理意義,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有關概念和規律間的關系。在討論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針對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中容易出現的錯誤,有的放矢,使學生獲得正確的理解。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對一些類似的概念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反復深化。
四、運用物理概念
學生剛學習物理概念,對概念的掌握往往不夠完整、不夠深刻,而且會和學過的舊概念發生混淆。這就需要通過有關的練習,來鞏固和加深概念的理解。在這一環節中,一方面用典型的例題,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和教師的講解,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和組織學生練習的基礎上,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