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生成性教學是在教師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下,通過彈性預設,師生互動合作交流探究,共同建構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教學過程。在政治課堂教學中,生成性教學運用得當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師生達到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一、宏觀預設,使生成性教學具有廣度
課堂教學就像一個工程,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案,對工程的建設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這樣才能造就宏偉的工程。因此,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就必須站得高,望得遠,對課程有一個宏觀的預設,即對自己的教學任務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完整透徹的理解,并能以此做出清晰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以長遠的目光和開放的心態設計出靈動的、自由的教學方案,使整個課堂盡可能留有充足的空間和自由,并使課堂教學過程留有更多的時間彈性。在設計方案時,教師不但要自覺設計可預見的書本知識,還要自覺設計師生、生生、生本多邊對話的過程中的可能性問題,要給“非預見性”的知識和智慧留足時間和空間,以促使師生、生生的自由交流,促使思維的碰撞,智慧火花的迸發。由此可見,課堂教學前的“高瞻遠矚”,宏觀的預設,是生成性教學的必要條件和前提。
二、精心設計,使生成性教學具有力度
新課改后的政治學科一改以往的“教案為本”“理論為本”的本本理念,轉變為“生活為本”“實踐為本”的生本理念,使政治學科顯示出本來的生活性、時代性和實踐性,而不是硬邦邦的說教。那么,在實施生成性教學策略之前,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心理體驗和現有的知識儲備,在這基礎上設計好各個環節。例如情景的設置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體現生活化,反映時代特征;問題設計不能過淺而導致無效,也不能過深而導致難懂,設計難度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層次;例子引用要典型,具有代表性,能夠準確說明問題或印證理論,另外引例不能過多過繁,過于繁雜就顯得累贅,老師講得疲憊,學生聽得乏味;引用時政熱點,就要廣泛收集當代社會的信息,體現時代氣息,精心選擇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范例作為授課的資源,同時也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關注新聞熱點,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等等。另外,教師也應精心設計好課堂的組織方式,課堂如何進行,各環節如何安排,師生、生生如何互動,活動如何開展,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如何處理等都要有充分的考慮,并做出精心的預計和假設。同時,課堂組織方式的確定,都要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盡量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這也是我們預設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互動交流,使生成性教學更具亮度
課堂教學是一種動態生成的過程,是一種“創生”,那么在課堂中就不能缺少課堂活動的開展。課堂中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共同探究,達到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效果,使課堂充滿人文氣息和生命活力。
設立一個寬松自由民主的課堂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都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敢于發言,樂于發言,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可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比如朗誦、演講、表演、辯論、新聞講評、問題討論、合作探究、現場模擬等等。通過演講、表演可以使學生的語言能力、表現能力得到展現和提高;通過新聞講評,可以增強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國際時事的意識和覺悟,體現政治學科的時代性;通過討論、爭辯,讓學生的思維和智慧火花產生碰撞,讓學生在爭論中學會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共同提高,使政治課堂充滿人文氣息,充滿活力;通過探究活動、模擬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悟知識的奧妙,體味身臨其境的樂趣,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增強友誼,等等。總之,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知識探求新知識、獲取新技能的能力,也提高學生知、情、意、行等綜合素質。再次,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課堂活動要做宏觀的調控,即當課堂活動中出現問題過難引起“短路”或出現學生準備不充分引起“斷腰”時,教師就要發揮引導作用,調動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向學生做適當的提示或點撥,促使課堂出現“柳暗花明”的面貌。最后,要控制好活動時間,活動過程不可冗長,要簡單有效。這里就要教師提供或引導學生采用適當、科學、有效的探究手段和方法,比如采用現代教學手段,提供充分的資料。
四、適當調整,使生成性教學具有“溫”度
1. 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在講授“傳統文化的繼承”時,講到“傳統文化的民族性”時,若僅通過閱讀教材去理解,發現很多學生搞了半天還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這時我經過稍刻思考,突然回憶起余光中《鄉愁》中的詩句,便引用其中幾句,并富有感情的朗誦,之后發現很多學生都點點頭,似有所思。至此,我仍未停下,乘勢又列舉了宋楚瑜回大陸訪親拜祖的事例,并提問:宋楚瑜為什么回鄉訪親拜祖,他這一活動說明了什么問題?經過這樣提問,全班同學都投入到探究中去,對宋楚瑜的身份和這次活動的意義進行探討,并得出結論:正是我們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才使中華兒女不管走在哪里時刻都涌動著強烈的民族情感,都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海峽兩岸始終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離的部分,祖國的和平統一自然是民心所向。到這里,就不僅僅是關于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及其重要性的理解了,還上升到一種民族感情和愛國情感的高度了,這正是我們政治學科的目的所在。
2. 敢于直面慘淡的“難題”。當學生回答出錯,或提出“刁難”的、“棘手”的問題,或有冒失的行為時,教師不應回避,或愛理不理,就應敢于直面問題,以百般寬容的胸懷靈活積極應對。如在講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則時,學生情緒馬上高漲起來,開始議論紛紛,甚至有一個學生大發牢騷起來:說什么為人民服務,都是假話的,不然怎么會有那么多貪官?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應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地和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分析我國存在腐敗、官員變質的主客觀原因,讓他們明白出現腐敗除了官員自身思想道德覺悟不高、人生觀、價值觀不正確之外,還與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封建舊思想的遺留、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滲透等有關,并引導學生提前了解第四課“政府權力的監督”的內容,指明我國也在不斷完善各種監督和制約政府權力的機制,同時因勢利導,讓他們探討怎樣才能建立一個讓人民滿意的政府。這就把這一單元的前后內容連貫起來了。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