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涉及到地理、歷史和科學知識的綜合性課程。不少教師包括自己,都感覺這些領域的知識儲備缺乏,課前如果不做資料收集等準備工作,課堂上只能是照本宣科。然而事實上,品德課多由身兼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老師兼上,以目前的工作量來說,他們能上好語文課,把學生作業改好,處理好班內瑣瑣碎碎的雜務,組織好學校大大小小各項活動已經是很不錯了,真的無暇顧及品德課前的資料收集了。即使好不容易收集了資料,若沒能精心地組織、設計,那么課堂上盡管你辛辛苦苦地講授著,學生也是不會領情的,他們會以“旁觀”“看客”的角色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吃力不討好。作為一名品德課程的教師,我常困惑于高年級的品德課程該怎么備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讓學生把學習這門課程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在這一年的品德課程教學中,我嘗試了這樣一種方法——讓學生在品德課堂中充當“小老師”的角色,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從而積極備課,充分準備,而作為真正的教師的我們從旁給予必要的輔導和協助。
一、組建“小老師”合作學習小組
“小老師”備課任務其實是由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共同承擔完成的。上好一節品德課,需要翻閱大量地資料,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有小組的合作,能降低難度。更重要的是小組合作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同伴的知識、能力、興趣、素質等方面能相互溝通,相互認同,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強化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因此在品德課程學習中我嘗試組建學習小組,按學生自由組合,教師協調的方法,每四到六個學生為一組,全班共組建了10個學習小組。每周安排兩個小組各承擔一個課題的備課任務,一個學期約有18周,輪著下來,每個學習小組一個學期要承擔3-4個課題準備任務。這樣減輕了每個課題都要每個學生做課前準備的負擔,保證了質量。
二、給予“小老師”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
要使“小老師” 有的放矢地開展“備課”,讓課前準備任務完成得卓有成效,必須把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所以每在給“小老師”布置課題之前,我先充分考慮課文中編者的編寫意圖、教材和學生實際,先對課程目標有一個準確把握,并把資料準備的方向和內容,具體、明確地給予“小老師”。如《凈化空氣,保護環境》一課,在教參的教學目標基礎上,我給學生再定出以下的資料收集方向:1.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有什么危害?2.空氣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什么影響?可以分別從酸雨、灰霾、全球暖化、臭氧空洞等方面去收集資料。 3.在日常生活當中,有什么節能減排的點子。
三、引導“小老師”挖掘更多的生活資源
一開始,“小老師”收集到的都是在網絡上的文字資料,單調、乏味,脫離學生們的現實生活實際。于是,我就引導學生由搜索文字資料延伸到音像資料,把只在網絡上搜索轉入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著眼于生活,充分利用家庭、同伴、教師、學校資源。在教師的指引下,本學期學生開發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如《雙頭鷹嘹望的國土》一課,尋找到了俄羅斯芭蕾舞表演的精彩視頻片段;《足球和桑巴舞的熱土》一課,邀請了有拉丁舞特長的女同學為大家展示拉丁舞;《凈化空氣,保護環境》一課,學生們拍下了家中陽臺護欄被酸雨侵蝕后銹跡斑斑的照片;《閃光的紅十字》一課,學生向職業是護士的媽媽了解護士的辛苦工作;《到純子的學校看一看》一課,去過日本旅游的學生暢談自己在日本的所見所聞;《反擊邪教法輪功》一課,學生提供了自己曾在鈔票上接觸到的一些法輪功反動標語的經歷……學生隨時注意搜集、挖掘、發現、利用發生在學生生活中和身邊的資源的意識提高了,“備課”的內容充實了,真實了。
四、啟發“小老師”設計體驗活動
在《和阿里一同發現》一課,我示范設計了“阿里請客”“禮尚往來”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饒有興趣地了解到阿拉伯地區的飲食禁忌和風俗習慣。“小老師”受到啟發,舉一反三,在《漫步神奇的非洲熱土》一課中,他們設計了模仿南非人見面那獨特的打招呼手勢;在《走訪格林和安徒生故鄉》一課中,設計了模仿歐洲男士在宴客時的紳士風度等活動,有趣的體驗活動使每節品德課都變得讓人充滿期待。
為了使課上得更好,在“備課”的時候,有的小老師還精心設計了開場白,過渡語,結束語;有的小老師選出了紀律評分員來維持課堂紀律;有的小老師邊講邊板書,整塊黑板圖文并茂;有的小老師還自備了一些小禮品來獎勵在體驗活動和回答問題中表現好的同學。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