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歷史教師應該摒棄一味說教的傳統教育理念,把學生融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龍山中學位于陸豐市東海鎮,學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映成輝,校內保存有紀念“五四”運動活動舊址、陸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大會會場舊址、張威紀念亭三處革命舊址。鑒于學校的三處革命遺址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一課的三個板塊能夠較好的對應起來,所以決定把學生帶入現實情境中,讓他們成為教學主體;把革命舊址的歷史融入教學啟發學生的思維,掌握課本知識,使得學校現有的歷史資源與教學緊密地鏈接起來。
一、五四風雷
紀念“五四”運動活動舊址,位于清乾隆七年(1724年)始建的龍山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龍山書院改為“龍山高等小學堂”。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龍山師生積極響應,在學堂召開全縣學生代表大會,發表宣言,迅速掀起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斗爭,為陸豐人民迎接革命曙光的到來充當先行兵。大革命時期,改稱龍山中學,成為我黨地下組織的聯絡據點。抗日戰爭時期,以龍山中學師生為主成立了陸豐抗日動員會直屬工作團,排演話劇。通過文藝宣傳的形式,開展抗日救國活動。舊址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布局,現保留有清代重修書院碑記。
參觀介紹后由此發問:大家從這里得到了關于 “五四”運動的哪些信息?逐步引導學生理解“五四風雷”這個板塊的內容。首先由龍山中學的師生展開在陸豐的革命活動,這不是偶然的,是全國發展的大形勢,學生在“五四”運動起到了先鋒作用,之后蔓延到各個領域,各階層參與到運動中來,特別是后期工人參與其中,登上了中國革命的歷史舞臺。陸豐是一個沿海小縣城,在當時交通不暢、信息傳遞閉塞、遠離中國革命中心的環境里,卻也高舉旗幟響應“五四”運動,進行轟轟烈烈的游行示威活動,可想而知“五四”運動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繼而提出:為什么“五四”運動能夠得到龍山中學師生的響應呢?
二、中國共產黨誕生
五四時期,一批自覺擔當天下的新青年成長起來。他們是一個結果,更是一個新的萌芽?!拔逅摹边\動突出了一個“新”,我們通過陸豐本土的一個人物來詮釋這個字的涵義。
張威紀念亭。張威(1902—1928年),陸豐東海鎮人。1923年從海豐陸安師范畢業,同年協助彭湃開展農民運動。大革命時期曾任陸豐縣長和縣委書記。1927年參加領導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是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主要領導人之一。后任中共東江特委委員、中共紫金縣委書記。1928年初,國民黨反動軍閥集結兵力進攻海陸豐,新生的紅色政權被迫撤出縣城,退到農村建立根據地。同年六月,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召開聯席會議,成立四縣軍事暴動委員會,張威被任命為陸豐暴動總指揮。6月17日,張威、林鐵史等領導同志赴東南地區組織夏收暴動。7月17日在南塘區潭頭鄉不幸被捕。在獄中,大義凜然,寧死不屈,8月3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建國后,陸豐人民為緬懷先烈,將涼亭修葺一新,并命名為“張威紀念亭”。
介紹張威之后,讓學生談談他們了解的中國共產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和補充。讓學生了解共產黨的誕生,對中共一大和二大進行介紹,著重讓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三、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張威就義前在龍山校園內涼亭寫《致母遺書》:“母親大人:兒死矣,為革命而死,死得光榮?!北憩F了共產黨人為革命而死的英雄氣概。帶著張威為什么會被國民黨殺害的問題我們前往下一個地方。
陸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大會會場舊址。1927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公開叛變革命,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根據革命形勢的急劇變化,在中共廣東區委的領導下,中共海陸豐地委確定了“維持革命的海陸豐準備未來激烈斗爭的方針”,并采取措施加強了黨和人民的武裝建設,團結各界人民,消滅境內反動勢力,從政治上、思想上做好工農民主政權的充分準備。同年5月至11月,在彭湃等領導同志的指揮下,海陸豐人民先后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在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后,于11月3日,在龍山校內召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告了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成立。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后,迅速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投入了艱苦卓絕的土地革命斗爭,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張威之死是因為國民黨反動派背叛了革命,那么國民大革命是怎么樣展開的呢?先對北伐的具體過程簡單介紹,然后簡析國共合作破裂的原因,并對破裂后的國內形勢進行闡述。留下一個疑問:國共合作破裂后,共產黨在艱苦的環境里是如何尋找救國救民道路的?并且在尋找過程中進行了哪些改變?讓學生課后去尋找答案。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