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高中歷史教材,屬于通史體例,按時間先后順序,編寫了每一個階段的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思想文化史等等,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上、下冊)、世界近現代史(上、下冊)三個板塊,五冊書。就具體內容而言,舊教材強調了歷史發展過程,注重前因后果,條理清楚。這對老師備課和教學來說,是相對輕松的,老師只要求在原有教材基礎上增加豐富的史料來彌補干巴巴的主線就行了。對學生而言,舊教材階段性明顯,又有現成的說教式的結論,學習起來也容易理解與把握,不至于在“歷史長河”中迷失方向。老師已經習慣于使用這種教學模式,然而這種教學方法顯然不適合新教材的教學理念,必須得改,而且要徹底改變。但哪到底該怎么改,怎樣改才算成功呢,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
教材結構上,高中新教材突破了傳統歷史教材的窠臼, 設置了9個學習模塊,即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等三個必修模塊和“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等6個選修模塊。三個必修模塊分為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三部分。以(岳麓版必修I)政治史為例,這本教材包括世界古代、近代、現代政治史和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政治史,看起來包羅萬象,內容豐富,但實際上只有28課的這本教材根本不可能講清楚這么多的歷史內容,只能是“蜻蜒點水”式的交代一下歷史事件而已,并不能讓學生綜觀歷史發展的全局。例如,第21課《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共10頁紙,要求我們最多用3課時講授,但實際上這課書包含舊教材五個單元18課書的內容,容量相當大,新教材之所以用10頁紙編完,是省去了很多內容才能得以完成。如果按要求3課時去完成,我發現學生根本不能理解各階段的局勢變化以及政策轉變的原因,有點“霧里看花”的感覺。在講授必修I第28課《跨世紀的世界格局》時,關于“蘇聯解體”部分,課文只輕描淡寫地陳述了蘇聯經歷數次改革失敗后,到戈爾巴喬夫時期轉向政治改革,直接帶來蘇聯解體。
課改后出現了四個版本教材: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可以說每個版本都有各自的優點。人教版在繼承以往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1. 緊扣課程標準。2. 結構實用簡便。3. 敘述平和通俗。這套教材適合中等層次學生使用。岳麓版則突出人文素養,創意大膽活潑,勾畫了生動豐滿人物形象,以情景激發探究的興趣等,適合層次較高水平的學生使用。
不同版本在同一個問題上觀點不一。人教版關于井田制的含義是“井田制下土地歸國家所有,一切土地屬于國王,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與買賣;同時要向國王交納貢賦”。而岳麓版則解釋為“井田制下土地名義上為國家公有,由周王將全國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實際上為貴族占有,‘私田’是勞動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明顯兩個觀點是不一致。雖然我們現在提倡“百家爭鳴”,提倡創新思想,但是在某些概念問題上也應該有統一的標準,否則老師在教學上將無所適從。
不同版本教材講授內容的側重點不一致。例如:1.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關于漢到元的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人教版都作了詳細的敘述,岳麓版對地方政治制度敘述很少,元代地方政治制度一點都沒提到。2. 羅馬法。人教版對羅馬法的起源、發展、內容及影響都敘述得非常詳盡;岳麓版有關羅馬法的內容和影響作了簡單敘述。3. 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人教版側重于歐美各國代議制確立過程中制定的主要憲法法律,對這些憲法法律進行詳細的講解和評價;岳麓版把重心放到了代議制確立的過程,對有關憲法法律只作簡要介紹。4. 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人教版:對古代土地制度的敘述系統詳細;岳麓版:線索不清,內容零散。5.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部分考綱完全按人教版編排,岳麓有關這部分的內容沒有系統的敘述,有些內容還需要跨章講述。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