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情境的創設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其中了解學生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前提,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技能是創設情境的保證。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適中,接近學生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經過努力可以獨立解決,因而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心理換位”,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自己置于學生的心理位置去認識、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選擇有針對性的最佳方案來處理問題,為創設問題情境做準備。
一、故事引入
在數學教學中,恰當地介紹一些數學家、數學史片斷,或者聯系教材內容,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既能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又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的效果。如在學習圓錐曲線時可介紹科學家發現海王星的故事。首先板書課題“鉛筆尖上的新行星——海王星”,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什么說海王星是鉛筆尖上的新行星呢?然后生動地向學生介紹數學家勒維列根據天王星運動的不規律性,通過數學結合力學的計算,推斷出海王星的存在及準確位置。通過這故事的引入,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了解到圓錐曲線的應用,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妙用幽默
幽默是教學的佐料、佳品,教師講述生動有趣、幽默詼諧,使學生不時發出會心笑聲,師生感情就會融洽,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如為了根治學生解題時犯■=ɑ這類錯誤,在嘗試多種方法無濟于事后,我最后借助幽默收到了較理想的效果。我首先要求學生在解題時用絕對值過渡來保護,即■=|ɑ|,并告訴學生要化簡■,先讓ɑ2從“屋子”(根號■)里走到“院子”(絕對值|ɑ|)里,至于如何走出“院子”,這要看ɑ的“本質”(正或負),體質健壯(ɑ≥0)的直接出去,體質虛弱的(ɑ<0)的,必須戴“一條圍巾”(負號“-”)以防感冒。學生聽了哄堂大笑,他們在笑聲中受到啟迪,從此,犯這類錯誤的學生大為減少。
三、巧設懸念
在教學過程中,懸念要產生于學生急于解決問題,但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又無法解決它的時候。懸念設置于課頭,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產生非知不可之感。懸念設置于課尾,則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學生感到余味無窮,從而激發起繼續學習的熱情。
如講授運用對數計算時,可先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張0.083毫米厚的紙,對折3次后高度不足1毫米,若對折50次,請同學們估計有多高?學生各自估算后,再告訴他們,它的高度比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還要長!學生不信,于是列出算式:0.083×250,但要計算250很不容易,怎么辦呢?今天學習的新課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至此形成懸念,學生們求知的熱情被激發出來。
又如講完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別式后,臨近結束時可讓學生判斷方程:1999x2-427x-45=0的根的符號情況,這時學生馬上推算起來,但都發現很麻煩,這時可抓住學生的心理說:其實很容易,結果有一正根和一負根,且正根的絕對值較大,怎樣推算出來的呢?下節課學習韋達定理你們就知道了。這樣學生便焦急地盼著下節課的到來。
四、層層設問
學生思考的良好情境,主要源于思考問題的本身,因而精心設問是創設問題情境最常用的方法。教學時可通過一系列難度適宜的設問,逐層深入,把問題提得生動突出,使學生對教材內容和主題都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取得創設問題情境的最佳效果,設問時,一要“新”,即標新立異,不落俗套;二要“奇”,即驚奇和奇異;三要“準”,要有的放矢;四要“分”,即較難的問題要分成若干個小問題;五要“變”,設問時要靈活多變。
五、適時引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信息的反饋,對較難的問題和學生的心理障礙要有一個充分的估計和了解,在學生因困難而悲觀,因繁瑣造成煩惱之時,適時加以引導,可以使教學始終成為活躍的創造性活動。如:已知關于x的方程x3-ɑx2-2ɑx+ɑ-1=0有且只有一個實根,求實數ɑ的范圍。學生在解題時,習慣上把x當成主元,先求出x再對ɑ討論,但這條思路在求解本題時不易走通,因而教學時可在學生感到困惑不解之時加以點化:“方程有x和ɑ兩個字母,把x看成主元不能解決問題,為什么不反客為主把ɑ當成主元呢?”如此可謂一語道破天機,使學生茅塞頓開,自然而然地按這種方法得到巧妙的解法,得出ɑ的范圍。這種適時的引導,能帶給學生“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可激發其求知欲,使學生保持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