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論的基本模式
怎樣運用現代教育科學的控制論指導小學生寫作文呢?讓我們先理解其定義,所謂控制是指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保持某種運動狀態,通過及時的信息反饋,減少偏離,糾正失誤,以達到控制者目的過程。在作文教學中,老師是有意識有目標的控制者,是起主導作用者;學生是實現目標的被控制者,是起主體作用者。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控制論有其基本模式:
那么,什么叫反饋呢?反饋是指將以往的控制結果再送入系統,使它成為評定系統狀態和調節以后控制依據的結果,科學的控制論重視作文教學中師生的雙向信息反饋,促使其互相溝通,互相作用,力求實現質量、能量、信息的正常交流,使之減少失誤,始終圍繞目標而逐步努力,最終達到完善效果。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控制論指導,實現有效控制具有基本條件:A. 每次作文有明確目的和標準,控制過程緊緊圍繞實現目標而努力。B. 對被控制者的系統了解,即全班學生上中下層知識水平的整體把握,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C. 具有制約被控制者的能力,即教師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包括審題、結構、技巧等。D. 及時接收被控制者的結果,即各層次學生作文中反饋的信息和質量,將其作為有效控制的依據。
二、圍繞教學目的進行調控
為了提高作文質量,我們了解控制論在教學中具備的基本條件十分重要。因為小學語文教材本身是一個大系統,各單元又是一個小系統,各單元作文訓練緊緊圍繞單元教學目的,針對性強,所以教師必須應用現代科學理論,積極有效地指導作文教學,努力實現最佳方案,事實上,小學生由于本身社會閱歷比較低,知識水平膚淺,一般來說,第一次作文往往比較粗糙,是不太理想的。同時,一個班中各層次學生也存在差異。針對這種現狀,作為控制者的教師要實行有目的有步聚的控制,深入細致了解學生,分析其各種原因,充分利用反饋的信息,及時糾正失誤,努力達到作文最佳效果。
三、示范剖析,糾正失誤
我指導學生寫《難忘的后悔事》時,自覺運用控制論指導作文教學,有效地掌握主動權,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產生良好效果。第一次命題作文以后,我向學生提出嚴格要求,讓學生互相評改,然后選出三篇有典型意義的習作,抄寫出來供同學探討,集思廣益,取長補短。這樣,你一言,我一語,開拓思路;總結存在問題,一言道破。在廣泛討論基礎上,老師根據控制目標對典型事例作示范部析,讓學生明白好文章好在何處?其根據在哪里?存在問題表現在何處?為何這樣不好?“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點拔和質疑,學生思維豁然開朗,受到新的啟迪,引起其第二次作文的濃厚興趣。通過正誤的剖析(包括直點主題,重點敘述事情經過,啟發和教育),使學生明白自己文章的優缺點,為第二次作文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利于提高”。由于教師從實際出發,加強微觀指導,所以學生能在第二次作文中對癥下藥,在自己不足之處下苦功夫,充實內容,更上一層樓。原來立意膚淺的有了新意,原來選材未圍繞中心的有了改進,原來結構零亂的重新謀篇布局,簡要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后,引出下文,能抓住代表性的事物生動描寫,突出了教訓的慘痛,使文章生動活潑。原來詞不達意,病句、錯別字多的也有改進。這樣,學生作文嘗到甜頭,感到水平確有提高,何樂而不為呢?毫無疑問,第二次作文比第一次作文確有進步。于時,我繼續實施高要求的控制,把學生反饋的信息加以評析,分類,分別從立意、中心、技巧和語言錘煉等方面要求學生狠下功夫,將其新穎、獨特,富有啟發性的片段介紹給學生。例如《難忘的后悔事》的立意:通過一件后悔事的經過去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運用記敘、描寫,甚至簡單的議論相結合方法,筆法靈活,可謂具有技巧美;文字準確、精煉、表達流暢,可謂具有語言美。經過我示范的教學,學生第三次作文精益求精,反復推敲,努力提煉出最高水平。“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作文教學中的“好事多磨”就能促使學生“磨”出質量較好的文章,通過有效控制,實現最終目標。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