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和寫作是一對孿生姐妹,沒有閱讀時的積累,是很難寫出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新穎別致的好作文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就是這道理。正確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和不斷積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使學生在快樂中勤于寫作,小學作文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
一、廣泛閱讀,不斷積累
閱讀是作文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讀與寫是相互獨立,相互聯系,又互相促進的。文章是作者生活實際的反映,教師用文章這種具體可感的文字形象,通過閱讀體驗,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通過仿照,讓學生也能表達出類似的情感,寫出相似的文章來。葉圣陶先生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弊鳛檎Z文老師,我們應以教材為憑借,加強讀寫結合訓練,多設計隨文小練筆,讓學生把閱讀感悟寫下來,從學生的練筆中加以指導。比如,學習了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趁學生還沉浸在對小女孩同情之中,我不失時機地對同學們說:“同學們,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還在的話,你們最想對她說什么呢?假如她來到我們中間,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請大家拿起筆來,寫出自己的心聲吧?!蓖瑢W們有感而發,紛紛拿起筆,寫下自己的心里話。
同時,閱讀中要求學生設立精彩詞句“采集本”,及時記下閱讀中發現的優秀詩文、背精彩片段、好詞佳句,并積累起來,做到厚積而薄發。以此來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做到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
二、融入生活,吮吸素材
王蒙在《致習作者》一文中指出:“從生活中才能發現文學,才有寫作的源泉,才有寫作的真實貨色?!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鄙钍亲魑牡拇笳n堂,是習作材料的寶庫,學生的生活豐富了,作文才會“有米下鍋”。在寫作教學中,要把作文和綜合性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投入生活,感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如我在教“觀察秋天田野或校園附近一處景物,寫一篇作文”時,改變了以往單純局限在教室里,空洞地教給學生要如何去抓住特點,按一定順序來寫的教法,而是組織學生分組搞一次秋游,把學生帶到校園里、田野里、果園里,讓他們投入到所寫環境中去感受,把校園、田野、果園里的植物,摸一摸、聞一聞、看一看,去觀察,去貼近。同學們像一只只快樂的鳥兒,興趣極高。秋游結束后,各小組討論交流意見時,同學們爭先恐后,踴躍發言。這次作文同學們利用視覺、觸覺和聽覺效果,運用形象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把難以捉摸的自然景象,動靜結合、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出來。課后,我調查了幾位同學,他們都覺得此次作文活動挺有趣,寫起來得心應手。
三、常寫日記,強化仿寫
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好方式。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在無拘無束中表現出來。
仿寫是對文章的立意構思、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和表現手法進行模擬訓練。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苯處煈浞掷谜n文中生動的語言、精彩的情節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和自己身邊所見的人物進行對照,然后激發學生的模仿創作。引導學生仿寫時要注意:多仿形式少仿內容,力求仿中有創,創中有新。
四、巧設情境,隨機寫作
事實上,寫作素材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老師如何巧妙地把握,靈活地運用。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學生往往會產生一些真摯的情感,我們如果能夠把握時機、及時引導,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次上課鈴響后,我就夾著一疊試卷向教室走去,準備進行試卷講評,剛走到走廊,就聽見一位同學緊張地大喊一聲:“老師來了!”然后是一陣嘈雜的收拾物品的一聲。靠在窗戶的一個“小搗蛋”還從窗戶探出頭來向我張望……走進教室,有的同學鎮定自若,面帶微笑一副隨時準備上臺領獎的樣子;有的雙手合十,祈禱狀;還有的在嘀嘀咕咕,似乎在商量什么“秘密”。看到這個童真十足的情境,我突然改變了講評考試的主意,悄悄地把試卷放進講臺的抽屜里,繪聲繪色地把剛才看到的景象描繪了一番,同學們聽后都大笑起來。我連忙抓住這個契機,讓同學以“發卷了”為題,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用一段話描述剛才的場面,看誰寫得最生動。幾分鐘過后,一檢查,令我大吃一驚,就連平時很害怕作文的劉凱同學居然也能完整寫下自己害怕發卷后被老師點名批評的心情??梢娮魑慕虒W是靈活多變的,只要我們善于把握指導習作的契機,善于創設或抓住情境素材,就能擴寬寫作渠道。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