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學生厭煩學習的狀況,我便不由想到教師的教法出了問題。
由于受“教師中心論”的影響,一直以來,大家往往是極其重視教法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剛做教師時,認真備考教材教法合格證,記了一大堆的“教法”;后來便像很多教師一樣很是得意地在備課的“教法”環節中充分展現;再后來,看到很多優秀教師在優質課、公開課上也大炫教法;直到今天,眾多的教師也還是“鐘情”于教法。
重視教法,沒什么不好。只要有教學存在,就會有教法存在。
另一方面,從教法的意義上來理解,何謂教法?教法就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有兩種理解:教授課本的方法和教授學生的方法。對于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來說,教師教授課本的方法。也是必要的。不過,如果教師只是把精力傾注于這一點,那就是明顯的錯誤。因為,學生畢竟不是終生埋頭于課本之中的。他們要走出學校,他們要投身于紛繁的生活,這時候,教師那些教授課本的方法就不一定有用了。所以,我們可以說,這種教法實際上是一種為了自己完成任務的“單一的”“短命的”方法。而教授學生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方法,這是為學生考慮的方法,關注的是學生的成長。然而,客觀現實是,教師煞費苦心設計的教法往往并不能換來學生成績的提高、成長的快樂,相反,有很多時候會成為滋生學生厭學情緒的根源。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師們的教法沒能及時轉換為學生們的學法。
怎么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
九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解決的方法,他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確實是太有道理了,以至于時隔這么長時間,依然是我們教改的一大關鍵和評價教改的一大依據。
首先,它強調了“學的法子”的重要。換句話說,它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的法子”的中心地位。
從本質上講,學習應該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的自我活動。任何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提高,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認真操作,就不會有好的結果。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經過實實在在的體驗,才能形成自我內在的經驗,從而完成自我知識的建構。簡單而言。無參與則無體驗,無體驗則無建構。這里的關鍵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采用的學法是否是最合適的?是否是最有效的?因為“世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有關方法的知識”(達爾文),方法正確,那是事半功倍;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無效負效。
學生“學的法子”取決于學生的心理規律,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興趣,也有不同的心理特點。順應學生心理特點的學習方法,才能為他們所接納,運用起來才會輕松自如。
學生“學的法子”取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由于學生受外界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認知水平和經驗,這種不同直接決定了他們學習過程中必須有相應的方法來匹配。否則,一刀切的結果是大家都是輸家。
學生“學的法子”還取決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意志和環境條件變化,也就是因時取法,隨機而為。學法如果不能根據現實情境而改變,那么,這種學法就不是科學的,不是高效的。
大家清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樣也應該明白學法是學習的關鍵。講學習,就必須講學法。無論什么學法,都要以學生主體為中心。
其次,它肯定了“教的法子”的必須。
“教的法子”,是指教師之行為。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學習的主導。也就是說,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協助者、指導者。指導,當然要有指導的方法。不會指導,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合格的教師。通俗一點說,就是“不會教”的教師。因此,教師要經常研究教法,尋找“點石成金”之術。
再次,它明確了“教的法子”和“學的法子”的關系。
無論是教學活動,還是學習活動,都需要“教的法子”和“學的法子”,但二者主次關系已經一目了然。“教的法子”要從屬于“學的法子”,為“學的法子”服務。而這也正是師生關系的體現,教師理應是為學生服務的。目前,“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理念已為眾多教師所認可。就這點來說,是可喜的。然而,現實情況是,教師們在實踐活動中,往往又有意無意地把學生置于一邊,視學法于不顧。這類教師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是“教師中心”,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尊重學生的感受,認為自己不教學生就不會,自己不講學生就不理解。于是,將學習定位于唯一的單向傳遞形式上。如此,也就沒有了“學法”一說,更沒有了“教法”遵從“學法”的理念和做法。當今教育上的很多病癥就是這樣造成的。
由此可見,教師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學法”,學生學習過程中更要注重“學法”。“學的法子”是師生都不可忽視的。只有抓住了“學法”,才能有好的學習結果,也才能消除一個個教學病癥。
推薦理由:博文所述道理看似平常,但它仔仔細細地把教法、學法的內涵分析了一番。對于新課程及其帶來的新理念、新方法。就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做這樣條分縷析的解剖,看看它究竟是什么名堂。心里透徹了,行動才有方向。新課程才不會是新瓶裝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