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文教學,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要使學生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興趣。”然而作文教學脫不開傳統觀念的禁錮,習作空間閉塞狹窄,學生習作的人文環境壓抑沉悶,很多學生的作文不是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而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如何擺脫這種現狀,走出作文教學的一片新天地來?筆者認為應從命題方式、習作內容、習作形式、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開放習作空間,建立更為開放的作文教學體系,才能喚起學生的真情傾訴。
一、命題——多點引導,少點規定
如果作文命題中有過多的規定,往往會束縛學生創新,讓學生感到作文時無從下手。所以,命題要少一點對文體的規定,淡化對文本本身的要求,要關注學生的積累,用命題去引導學生的傾吐欲望。
1 命題方式貼近學生。比如寫難忘的一件事,如果命題方式是直接告訴學生要寫“難忘的一件事”這個題目,教室里肯定是唉聲一片,但如果換一種形式出題,效果就肯定不一樣。例一,讓學生體驗生活。創設一個符合本次作文訓練要求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直接參與生活體驗。如學會技能獲得的喜悅,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贊揚的歡樂,遇到困難、挫折時的懊喪,受到責難、誤解甚至諷刺時的憤慨……學生的感覺肯定不一樣。例二,讓學生評點生活。動手作文前,讓學生說說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或看到的新鮮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也會興味盎然。
2 讓學生自由命題。或是提供材料,讓學生自擬題目,材料可以是一段話、一首詩,一種情景、一種聲音、一種物品等等;也可以什么也不提供,讓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自由命題往往會讓學生放開束縛,找到情感的生發點,激發起寫作的興趣。
二、內容——多點開放,少點束縛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所寫的內容理應是多元的、多彩的。開放性的作文教學,不能囿于教材,應該超越教材,要解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束縛,為學生創設練習作文的多種機會。所以,作文的內容應該淡化統一,摒棄無關的束縛,真正關注學生的個性成長,讓學生吐露真情。
1 敞開心扉,心語作文。人人都有一個豐富而神秘的內心世界,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讓學生在作文中傾訴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說說心里話,談談愿望,寫寫愛好,這些都是學生愛寫的題材。
2 閱讀書籍,感受作文。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是作文積累的開始。讀寫如何結合,如何互相促進?是作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我會經常出一些跟閱讀材料有關的習作題目,學生都非常樂意去研究、去閱讀,去發表自己的見解。
3 學會實踐,應用作文。增加實用性,把社會生活所需的作文技能作為作文內容進行訓練,比如構想廣告詞、編寫主持臺詞、寫調查報告等等,從而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比如,我曾帶班里的幾個學生進行過寫調查報告的實踐。我們利用假期對家鄉水污染進行調查,完成了“解開家鄉水污染之謎”的小報告,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找到了寫作的一個新礦藏。
4 觀察自然,生活作文。作文教學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比如學校組織春游或秋游,盡管目的地也許是學生多次去過的,但他們從來都不會感到厭倦。以真實的生活世界為寫作對象,從豐富寫作內容著手,真實地寫出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理解。
5 時空錯位,幻想作文。以幻想作為作文訓練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作文中盡情表現自己的歡樂憧憬,讓他們純真的心靈插上想象的翅膀。
三、形式——多點自由,少點僵化
中學生作文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發。盡可能設計一些形式新穎、饒有趣味的習作題目,讓學生在心境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聽、讀、說、寫綜合訓練,提高習作能力。
1 實物素描,提高洞察力。學過素描的學生都知道,美術教師在要求學生觀察實物時,要細細觀察實物的外形、質感、材質、光線、陰影等,我們的作文何不也讓學生對實物進行描述呢?美術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橘子的形狀、大小、顏色,感受它的香氣、味道、重量,并引導學生留意橘子與眾不同的細微特征。對著實物,學生很容易就能對一些特征進行生動的描寫,如:顏色是黃里透紅;外形像拳頭,又像小南瓜;香味是淡淡的;橘子上的兩張小葉子像頂著一頂小帽子;剝開橘皮,看到里面的桔瓣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又好像12個胖娃娃圍在一起說悄悄話。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實物的展示,學生怎么能想出如此傳神而精確的詞句呢?
2 即興作文,培養敏銳力。即興作文是一種抓住瞬間感受,快速構思的文章。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情感傾向,決定訓練內容。作為一名老師,也應隨時留心,對準鏡頭,捕捉生活,為學生提供作文的素材。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進行現場作文教學的材料。教師要善于觸著他們胸中的積蓄,喚起表達的欲望。
四、評價——多點體驗,少點甄別
作文評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連續性的評價,貫穿于作文教學的整個過程;它還應是一種多角色的評價,學生、教師、家長甚至社會都應成為作文評價的參與者。
1 教師評價多一點鼓勵。教師的評語應該是體驗型的,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教師的評語也應該是欣賞型的,教師只有懂得欣賞,用一種充滿贊賞的眼光去閱讀每一篇習作,用極富激勵性的語言去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才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的評語還應該是疏導型的,用你的真誠去喚起學生傾訴的強烈愿望。批語可比是教師手中的一個砝碼,激發興趣也好,培養信心也好,都可以運用自如。
2 自我評價多一點鑒別。葉圣陶先生曾反復強調:“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者本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要考察學生對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修改作文必須以正確評價為基礎,學生只有通過多種方式,認識、判斷、評價自己作文的優劣,才能產生修改的動機和需要,才能在不斷地修改中提高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能力,從而樹立改好作文的信心,提高自我評價的主動性。
3 同學評價多一點欣賞。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寫作經驗,而他們的閱讀、評價能力的發展更是先于作文能力,因此,他們常常處于“眼高手低”的境況。如果教師能給他們展示評價能力的機會,他們的興致都是很濃的。再說,作為同齡人,他們在生活經歷、認識深度、知識結構上處于同一層次,他們往往比教師更容易發現同齡人世界的真實性。將習作交給同學評價,讓同學欣賞你的成功之處,無疑會讓習作者產生一種滿足感。交給學生評價任務要單一,要明確,要使這項活動本身帶有趣味性,使學生樂于做,善于做。
4 家長評價多一點情趣。要鼓勵家長對學生作文進行再評價。家長與子女朝夕相處,他們對子女的生活經歷、舉止愛好、性格類型、言行特點比教師了解得更具體、更細致,學生作文反映的事情是否真實,言談舉止的描寫是否得體,家長都更有發言權。父子之間、母女之間氣氛融洽,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甚至可以通過爭論來促成對習作內容的再認識。我每次改好作文,都讓學生帶回家與家長共享,學生總是興致勃勃。
總之,作文是開放性的教學體系,教師只有大膽地開放習作空間,喚起學生的真情傾訴,讓學生在綠色和諧的習作氛圍中,大膽地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才能涌現出“我手寫我心、我言抒我情”的精彩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