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的習作為研究對象,從數量、類型、特征等角度出發,對學生習作中的字種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分類與深入分析,以期能夠進一步了解第二學段學生的用字規律,并以此作為反思識字寫字教學的契機,為研究者與一線教師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數據。本研究所選擇的樣本對象為三、四年級學生習作,學生人數為318人,習作總量為2780篇,其中三年級1356篇,四年級1424篇。
一、字種數量
從學生習作用字的字種數量來看,小學三年級的習作出現字種總量為2664個,四年級學生習作字種總量為3099個。其次,從字頻的角度來看,三年級習作字種中字頻達到10000次以上的只有“我”與“的”,而字頻為10次以下的字種為1187個,占總字種的44.6%。四年級習作出現3099個字種,字頻達到10000次以上的有“我”“的”“了”“一”四個字,字頻在10次以下(包括10次)的字種為1282個,占總字種的41.4%(詳見表1、表2)。
由此,我們可初步得出以下認識:第一,從宏觀角度來看,四年級學生習作字種的豐富程度要高于三年級。同時,與三年級學生習作低字頻字種相比較,四年級學生低頻字種數量較大。第二,通過觀察兩個年級不同字種的字頻,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年級習作中字種的頻率分布不勻,即字頻跨度較大,學生的常用字種頻率較高,而一般字種使用頻率并不是很高。
二、習作用字與現代漢語常用字比較
對照現代漢語3500常用字表,我們對學生的習作用字進行了細致的比較,發現學生習作用字大部分在3500常用字范圍內,但是也有很多字超出了這個范圍,如學生姓名中的字、擬聲字以及生活經驗類的字種等。
通過統計,三年級學生習作中共出現了2154個現代漢語常用字,占現代漢語常用字總量的86.16%;現代漢語次常用字的使用量為320個,占次常用字總量的32%。與之相比較,四年級學生習作中出現的現代漢語常用字、次常用字的數量都明顯高于三年級。四年級學生習作中出現了2313個現代漢語常用字,占現代漢語常用字總量的92.5%;次常用字的使用量為449個,占次常用字總量的44.9%。由此可知,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與年級呈正相關關系。
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目標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如果將這一組數據與課程標準進行比較,可以概觀三、四年級學生會寫字和會用字的群體情況。學生識字過程中,認寫講用不是同步的,學生會寫的字不能等同于會用的字,也就是說學生會寫不一定會用。因此,在這個階段,學生會認的字多于會寫的字,而會寫的字也會遠遠多于書面表達過程中使用的字。如果有條件,將學生個體認、寫與用的字進行統計分析,通過一些個案展示其數量的變化,可以更能夠呈現三、四年級學生識字的具體過程與特點。
三、習作用字超出現代漢語常用字情況分析
學生習作用字的數量反映著習作內容的多樣化與豐富性。統計結果表明,3500現代漢語常用字占三年級學生習作總字種的92.9%,占四年級學生習作總字種的89.1%。不難發現,三、四年級的學生在書面表達的過程中使用了一定數量的現代漢語3500常用字范圍以外的字,特別是隨著年級的升高這樣的趨勢更為顯著。如果觀察這些超出現代漢語常用字范圍的字,還可以發現三、四年級學生習作用字的特點、習慣與偏好。對這些字進行歸類、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學生習作的用字規律與用字需求。
(一)很多不常見的學生名字出現在習作中且很少被寫錯
三年級:垚 硯 婧 璇
四年級:怡 祺 琪 炯 欒 翟 瓏 鄒 雋垚 邵 邱 妤 昕 浚 婷 瑤 婧 渝 裴 靳戟 茜 雯 瀟 炳 晗 苑 翊 昊 蔡 睿 鑫鮑 萱 喆 梓 淏 庚 郝 彥 珂 韜 麒 閆
這些字種來源于學生的姓名。雖然這些字并不屬于現代漢語3500常用字,更不在一至四年級語文教科書中會認字、會寫字的范疇,但是學生們能夠在習作過程中準確地將其寫出。仔細觀察這部分漢字的字形特征,其中不乏一些結構復雜、筆畫較多的生僻字,而學生依舊能夠正確地書寫。只因這些字是同學的姓名用字,學生們便識記并學會了這些漢字。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生識字途徑和方式是多樣化的,不僅僅局限在老師的要求和教科書規定的范圍,學校生活中的日常用字會自然而然成為學生會認、會寫和會用的字。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樣的現象充分展示了隱形課程的價值,教師應積極利用和發揮隱形課程的作用。
(二)學生在習作中使用了很多擬聲字
喜愛用擬聲字來表達、展示自己的情緒、感受,較為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使表達的內容也更為生動、形象。
三年級:啷 呼 啪
四年級:呱 哇 哦 呤 咚 嗯 嘛 咯 啪嘻 噢 咦 呼 咔 嗖 嘟 嘎 喀 呷 嗬 嚓咣 喔 卟 叩 唄 咩 唔 嗷 嘭 噔 噻 嗼噼 噓 咋 呃 呦 咝 咿 唏 唿 嘍 嗨 噍嚕 噌 囔
該類字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所有字的部首是“口”。其中的部分字字形結構比較復雜,并且也超出了語文教科書識字寫字的范圍,但是學生在習作中很自然地寫出了這些字。分析原因,這類字具有表聲的效用,能夠較為形象生動地表達出學生的心理狀態,也體現出活潑的寫作情境。對小學生而言,習作的過程中往往偏向表達感性的內容,自然而然就使用了這些字。這些字沒有通過課堂識字教學環節,也不包括在學習內容或任務范圍內,而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模仿將其識記、運用。
(三)學生自覺使用了課內外閱讀材料中常見的名稱用字
這部分字種所共有的特點是與學生的閱讀體驗密切相關。例如,嫦娥、后羿的故事可能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其中一些動物或植物也是低年級學生經常在閱讀過程中接觸到的名稱,如:
娥 嫦 莓 跤 羿 枸 杞 楂 蛐 鱸 螂鱈 螳 蜊 蜍 蜥 蜴 蜷 蟑 蟾 桔 骷 髏轱 轆
在三、四年級學生的習作中,學生會使用一些在這個年齡階段閱讀材料中反復出現的一些名稱用字,這一方面反映學生嘗試把課內外閱讀內容轉化為習作內容,同時表明會認字與會寫字的界限開始逐漸淡化。在閱讀過程中對一些字看的次數多了,對其識記越來越深入,也就順其自然成為筆下之物。因此,從識字寫字的角度來看,閱讀對于強化識字寫字的價值也較為顯著,培養學生大量閱讀顯得尤為重要。另外,也說明小學生的閱讀、習作用字和現代漢語常用字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何認識和理解這個現實問題,是值得重視的。
除了以上這些字之外,學生在習作中還出現了一些生僻字,但頻率很低,只出現在極少數學生習作中。
四、習作用字充分展示了識字教學中的認、寫與用的過程
對于三、四年級學生作文中的字種字量的統計、分析,能夠進一步深化對認、寫、講、用過程的認識,引發對“多認少寫、分進合擊”識字教學理念的思考。
通過分析學生習作出現的高頻字種在教科書中所在年級位置,可以充分認識識字教學的過程和理念。四年級學生習作出現46個(10000以上、7770—5122、491~3011、291~2047)高頻字,根據這些字種在教科書的位置分布,可將其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為認寫在同一年級完成的字種。這一類型的字種為32個,其中26個字屬于一年級上的會認會寫字(我、的、了、一、們、是、個、不、有、在、上、來、媽、天、后、下、去、人、開、他、小、里、子、把、會、可),6個字屬于一年級下的會寫會認字(這、時、同、過、很、好)。第二種類型為認寫分布于兩個不同年級,這一類型的字種為8個,其中7個字屬于一年級上會認,一年級下要求會寫(老、到、說、師、學、看、起);1個字屬于一年級下會認字二年級上會寫字(就)。第三種類型為認寫分布于多個年級,這一類型的字種為6個(大、著、要、都、和、還),這些字種大部分屬于多音字。這些多音字的學習基本采取的是將多音字的任務分化在不同年級,先完成一個字音的學習,進一步強化字形記憶以及理解、應用,而后逐漸完成另一個字音的學習。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學生作文中出現的高頻字種,一、二年級所學習的漢字占有很大比重。
由此,我們可知三年級學生與四年級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的高頻字種集中分布于學生一、二年級所學過的字種之中。從字的認讀到使用需要一個過程,學生習作中所使用的漢字絕大部分源于一、二年級所積累的字。如果說閱讀側重字的認與講,習作側重字的寫與用,相對而言,對字的使用過程更為復雜,也更為需要時間與耐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必操之過急,更不能要求學生每學一個字都要認寫講用“齊頭并進”,這樣做的后果必然是事半功倍,嚴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千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以學生日常習作為切入點,經過統計分析,希望對學生的識字、寫字、用字規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為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和識字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