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是常州歷史文化名巷,這里誕生了三位中國語言學大家:“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新文字倡導者瞿秋白、漢語拼音創始人之一周有光。一巷三杰,令人稱奇。三位語言學大家不僅是左鄰右舍,而且出生年代等距地相差7歲:1892年(趙元任)、1899年(瞿秋自)、1906年(周有光)。
去年深秋的一個下午,在常州工學院幾位語言學教授的陪同下,我終于踏上了一巷三杰的語言小道,內心洋溢著朝圣、敬畏的情懷,踩在三米見寬的青石板小路上,清脆的嗒嗒聲傳達出搖籃的節拍,仿佛與大家的童年腳印重合在一起。清乾隆年間的《常州賦》載:“人干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陳。”遙想當年,小巷里肯定枝繁葉茂,青果累累,既是名門望族聚集地,也是文人墨客、市井小民的流連忘返地。眼前黑洞洞的一人窄巷,緊挨著的明式木門窗、石門樓,裸露著青磚朽木,布滿了灰塵和蛛網,像一個老人無言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那斑駁的墻體,漏雨的屋面和朽蝕的梁柱默默地延續著她的前世今生。街口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讓她還承載著常州沉甸甸2500年的歷史文化擔子。
“青果巷,是我童年的搖籃”(周有光語),一塊民間制作、略顯粗糙的廣告宣傳畫映入眼簾,墻體上方是“青果巷133號”的門牌,下方是一塊并不顯眼的“禮和堂,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拓牌,這就是周有光先生的故居70推開類似民居的大門,走進逼仄的過道,天井里顯得有些荒涼。南廂房的樓梯顯然已經被陳年的碎石樹木所填滿,看不出窗口里的景物,不免使人心生凄涼。原先舊居涵蓋了東西禮和堂約1500多平方米,枕水面街,臨風獨立,開窗見波,樹影婆娑,為唐荊川八宅之一,如今禮和堂年久失修,亂搭亂建,居民過多,早已--褪去了當年的容顏。
常州工學院的顧老師看出了我們低落的情緒,他說,我帶你們去見一位青果巷的民間守護。隨著他的指引,我們來到了青果巷16弄——趙元任的故居。走進“想他齋”,那是一間僅5平方米左右的黑暗房子,房主是個中年男子,身穿中式服裝,板寸頭,看上去很精神,也很執著。看到我們,眼睛似乎放出光芒來。據稱,他為了青果巷,拋妻別女,孤身Jk,甘當青果巷的守護人,以“街長”自居,為青果巷的重生奔走呼號,并從此改名“潘再生”。趙元任的故居,16弄15—5號還住著趙家的人,——趙元任的堂侄子,年過半百的趙與康和他的愛人秦小妹。據說里面住有八戶人家。故居中間是一個不小的天井,回字樓木結構還保留完整,有些樓板霉爛了。四方的天井被二層小樓環繞著,雕花的窗柱還能看出當年的底氣。我們沿著逼仄又吱呀亂響的樓梯拾級而上,北屋竟然還住著一位80多歲的孤寡老奶奶,屋頂上的暗灰色瓦松和野生青綠的泡桐樹兩兩相對。一只碩肥的老貓在屋檐閉目養神。我的心里默念著趙元任的回憶錄,“我們常州的房子在城里中間的青果巷,是從我曾祖下來三房一塊住的一所大房子……我為什么給這房子說得這么詳細呢?因為我在這個家住了這么久,過了多少年還常常做夢夢見在那長黑過道里跑,或是睡在后進第二間屋子里的床上聽外頭下雨的聲音”。頂著艷陽,在潘再生的指引下,我們走巷進宅,記錄著青果巷的真實面貌,就像翻過她一道道的年輪,贊嘆、惋惜、糾結、暢想。順著僅可容一人的窄弄,我們走到弄道盡頭,居然就是京杭大運河的入城支流。渾濁厚重的運河在夕陽余暉中靜靜地淌著,看不出水的流動,難怪青果巷能有這樣的心胸與寬容哪。
周有光故居禮和堂正對著巷北的八桂堂,距瞿秋白誕生地天香樓僅百米之遙。從外觀看,八桂堂倒是粉墻黛瓦、氣勢恢宏,政府修繕一新。潘再生費了些口舌我們才得以進去參觀,走進去發現,四周的建筑都是新修的,直到走近天香樓,才看出她的陳舊容顏。我仿佛聽見一聲啼哭,一個嬰孩呱呱落地了,他就是未來的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院內這八棵老桂花樹見證了這一切,然而我們還是多了幾分惋惜,修繕應該是以維護文物舊貌為要旨。
繞過青石板路,來到東下塘,在河對面的青果巷老宅的雕花長窗臨河而駐,潘再生告訴我們,百年前那里曾是周有光隨祖母吟誦唐詩的地方。“我大概三歲開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旁邊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時候特別好。祖母教我念唐詩。”我們的耳畔仿佛響起了周有光先生的口述。
最后,我們來到了育志小學。據周有光的口述:“我長大一點,大概六歲了,進了小學。我們的小學叫育志小學。這個小學原來是一個廟,我們家的男工帶我去看,把廟里的菩薩一個一個打掉。”據潘再生考證,此“育志小學”即為青果巷另一百年老校——老新坊橋小學。周有光說的廟,即陽湖縣城隍廟。其雄偉大殿直至上世紀90年代方被“毀舊造新”,現今唯存一座老戲樓,為省級文保單位。他又補充說,此考證主要是參考常州與武進的教育志,“育志小學為老新坊橋小學前身”。
走出青果巷,不遠處商業中心南大街近在咫尺,濃郁的現代氣息很快淹沒了這個小巷。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囂、浮華,她總是以恬淡、寧靜的姿態,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青果巷的魅力來自于南市河和粉墻黛瓦馬頭墻,來自于雕花長窗、碼頭、古纖道和系舟石,以及臨街那一座座石庫門和門樓,然而,青果巷的價值更在于她脈接明清的深厚文化底蘊。
“一巷三杰”的語言研究成果一直鮮活在14億中國人民的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