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想】
不拘泥于傳統的文本解讀,不強化教師的權威,鼓勵學生結合文本,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做出個性化的解讀。
課堂教學由三個環節構成:一、自由誦讀,感知全文內容,感受朱自清的語言藝術;二、深入討論,走進朱自清的精神世界;三、自由表述,再現心中的荷塘月色。通過這三個環節,使學生由對語言藝術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對作者精神世界的理性認識,再回歸到自己的審美體驗。
新課程標準倡導知識的生成性,開放性,在課堂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以個性與文本對接,力求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交流的收獲,描述的成功,使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地方。
【教學目標】
1 誦讀,感知全文內容,欣賞朱自清的語言藝術;
2 討論,深入核心內容,走近朱自清的三重世界;
3 描述,回顧重點內容,勾畫荷塘月色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應該聽過一首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流進了月色中微微蕩漾,彈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麗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朱自清先生就剪了那么一段時光,走近一方荷塘,融進一片月色,讓那淡淡的荷香彌散在那一片朦朧的月色中,《荷塘月色》就畫在我們的心坎上。
二、自由誦讀,感受朱自清的語言藝術
1 誦讀你最喜愛的段落;
2 品味你最喜愛的句子。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獲得對文本初始體驗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自由誦讀、默讀的過程中,融進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用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聲語調,有感情地閱讀,傳遞自己對文本的感悟,這是一個自我營造的個性化閱讀世界。這樣的閱讀與整齊劃一、教師引領、錄音示范的閱讀是不一樣的,盡管對名家朗讀的模仿也是必要的,但我仍主張自由誦讀,以便讓學生與文本有真正的對話。
三、深入討論,走近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問題1:朱自清先生緣何“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請結合文本和你對寫作背景的了解,談談看法。交流討論,由第一小組整理陳述觀點。
觀點1:因為心里頗不寧靜,想去荷塘散散心。文中說“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說的是在白天朱自清先生得做不想做的事,得說不想說的話。內外分裂,十分壓抑。
觀點2:《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作者對政治環境不滿,但無力改變。內心抑郁,想起荷塘,是為了尋求解脫。
觀點3:不一定是時代的緣故。可能更多是家庭的原因。朱自清在給朋友葉圣陶的一封信中曾說:“孩子們的磨折,實在無法奈何,有時竟覺得還是自殺好。”朱自清人到中年,工作壓力很重,家庭負擔也很重,在家里得不到寧靜,所以想出去走走,就那么簡單。
教師小結:如果說白天的社會、家庭是一個現實的世界,朱自清先生承受著外在的壓力和內心的抑郁,那么,月下的荷塘就是一個自由的世界,能帶給先生片刻的寧靜。這片刻的寧靜,讓先生覺得眼前的荷塘充滿了詩情畫意。
問題2:朱自清先生正在享受月色下的詩意世界,怎么又“突然想起”六朝采蓮的事情來了?交流討論,由第二小組整理陳述觀點。
觀點1:從荷塘到采蓮,這是很自然的聯想。家里“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是一個實體的世界,月下荷塘是一個虛實結合的世界,采蓮就完全是一個虛寫的世界,是作者的聯想。采蓮是熱鬧、風流的,是自由歡快的,充滿戀愛的氣息,是作者內心所向往的。從“家里”到“荷塘”到“采蓮”,是一個完整的由實到虛的過程。說明作者在超越現實世界的路上越走越遠。
觀點2:文中說“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字里行間有重重的嘆息,現實不自由,自由不現實。月下荷塘并不能撫慰作者內心的抑郁,所以作者轉而想象采蓮的事情,來釋放自由的靈魂。
教師補充:除了《采蓮賦》和《西洲曲》,李白的《淥水曲》、白居易的《采蓮曲》、李賀的《塘上行》,都寫過荷塘采蓮。朱自清作為一個深受古典文學熏陶的文人,他的世界是詩意化、文學化的。他心中的南朝荷塘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也是人性自覺時代的象征,是一個充滿了愛情色彩的理想的世界。只不過,那些“有趣的事”,我們現在“早已無法消受了”。
問題3:由我們前面的討論,你能否從兩個“忽然想起”前后,理出朱自清先生筆下的三個荷塘?思考這三個荷塘有什么不同?分別代表了什么?交流討論,由第三小組整理陳述觀點。
觀點1:這三個荷塘,一是“日日走過的荷塘”,是由社會和家庭構成的,代表了現實世界;二是月下的荷塘,是由月色和荷塘、光和影交織而成的,代表了自由世界;三是聯想中的荷塘,是由采蓮和風流構成的,代表了理想世界。
觀點2:在現實世界里,作者是心里不寧靜;在自由世界里,作者是享用無邊的荷香月色,享受獨處的自由,在理想世界里,作者向往的是自由和歡樂的南朝往事。
觀點3:現實世界,是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自由世界,是淡雅、朦朧、寧靜,審美化了的現實世界,而理想世界,則是一個熱鬧、風流、有趣,詩意化了的讓人留戀懷念的世界。
觀點4:現實世界讓作者“不寧靜”,自由世界也只能“暫且享用”,理想世界則是“無福享受”。作者最終回到現實世界之中,但他的精神世界經過了一次跋涉,一次洗禮,會用更強大的內心力量去面對現實世界。
教師小結:藝術是苦悶的象征,文學是缺憾的升華。我們沒有必要太糾結于朱自清先生心里不寧靜的原因。人有各種困頓與煩惱,現代人更甚,每個人都要學會排解與調適。為了超越苦悶的現實世界,追求自由的精神世界,朱自清先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至純至美的荷塘世界。這一段短短的從家里到荷塘的路,實際上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次心路歷程,一次精神之旅。這篇經典美文,在帶給我們文字美的享受之外,也成了眾多知識分子心靈的棲息地。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以第一個閱讀環節為基礎,在學生感知全文后,我設計了三個核心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兩個“突然想起”,把握文脈,順著朱自清先生的思緒,走近文本的核心,走進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現實世界、自由世界、理想世界。各個小組交流討論并形成觀點,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清晰地表述理由及依據;虛心傾聽,認真考慮他人觀點的合理性,不斷修正、完善、改變甚至放棄自己原來不成熟的觀點,以智慧激發智慧,使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思維更開闊、思考更全面、思想更深刻。讓學生從對文本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由一個作家的困境聯系人類共同的困境,體驗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和精神之旅。
四、請學生自由表述,再現你心目中的荷塘月色
1 用自己的語言簡潔地描述朱自清先生文中“月下的荷塘”及“塘上的月色”。
參考板書: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瀉→浮→洗→落→畫
2 如果你是一個畫家,你會用哪一種繪畫形式來表現《荷塘月色》,油畫?素描?水彩?水粉?水墨?
參考小結:“荷塘月色”不只是純粹的自然景觀,更是一個審美化了的現實世界。是作者心靈的外化,情感的投射,是作者主觀生命情調和客觀景象的完美融合。其實,不只是朱自清先生,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應該有片“荷塘月色”,讓我們得以“自清”:使自己的內心清醒、清潔、清靜,讓我們的心靈歸于平靜。
設計意圖:這個教學環節是自由表述,自認為是一個創新點。在一般的設計中,都會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后去引導學生品味剖析重點詞句及語段,把一個完整而又充滿詩意的世界肢解得七零八落,文章的美感因此消失,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要求學生用簡明清晰的語言描述文中的景物,引導學生理清“月下的荷塘”這一段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的寫景順序,并抓住“塘上的月色”這一段中精確而傳神的動詞,既檢查學生對文章主體部分內容的熟悉及掌握程度,又為背誦做準備,對學生自身而言,也是一個回顧、梳理、鞏固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是對自己教學效果的一個反饋。
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再通過語言藝術與繪畫藝術轉換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月下荷塘”的意境,也使學生將閱讀體驗內化為自己的審美品味和精神品質。此問沒有標準答案。充分尊重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師只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意境:朦朧、淡雅、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