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雖然制定了詳細的評分標準,但在實際評卷的時候,各地往往不約而同地把是否切題扣題放在了首位。審題一著不慎,作文全盤皆輸。縱覽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失誤最多的還是來自于審題,扣分最狠的,亦屬跑題作文。
仔細梳理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其中的審題失誤,以下諸條尤值重視:
一、背離關鍵,重點錯位
審題時抓錯關鍵詞,寫作時抓錯重點,導致跑題。比如2012年福建福州中考作文題目:
人都有愛心,人都有愛好,愛是人的天性,愛有時要講究方式;愛,有時要把握尺度。請你以“愛,還要會愛”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
“愛,還要會愛”,這個作文題的關鍵詞是“會”,考生只有將“怎樣適合地去愛”,即“愛有時要講究方式”“愛有時要把握尺度”作為重點才能寫出好文章。不少考生沒有審題抓關鍵字的意識,看一眼題目就把重點放在了“愛”上,急著動筆,其實已經“下筆千言,離題萬里?!?/p>
又如2012年山東聊城中考作文題:
女孩生下來就是唇腭裂,六歲時她發現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女孩:“媽媽。我為什么與別人不一樣呢?”
媽媽:“孩子,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陷,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
你有缺陷嗎?你是怎樣面對自己缺陷的呢?別人有缺陷嗎?你又是怎樣面對別人缺陷的呢?請以“面對缺陷”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這個話題是一個動賓短語,關鍵詞應該是動詞“面對”,即用怎樣的態度來對待缺陷,是勇敢面對,還是自卑悲觀;是平等相待,還是歧視排斥等。但有的考生以為“缺陷”是關鍵詞,大談特談生理的缺陷、性格的缺陷、文化基礎方面的缺陷、藝術品的缺陷等等,就是不見如何看待缺陷的內容,顯然已經偏離了題意。
二、混淆概念,似是而非
審題時,對有意味的關鍵概念,未加辨析就用一個似是實非、似同實異的概念置換題目中的概念,而導致指東說西、南轅北轍。
比如2012年湖北武漢中考作文題目:
今年年初,《咬文嚼字》雜志社,邀請讀者一起“咬嚼”名人博客,大家驚訝地發現一些市場意識很強。人氣很旺的名人在撰寫博客時,頻頻出現語言運用方面的“低級錯誤”,對語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古今中外,一直不乏“推敲”文字的佳話即使到了網絡時代,我們閱讀優秀作品時也總能感受到作者嚴肅恭敬的寫作態度
請以“敬畏文字”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選文體(詩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現自己的姓名。校名
題目“敬畏文字”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敬畏”,是在面對權威、莊嚴或崇高事物時所產生的情緒,帶有恐懼、尊敬及驚奇的感受,是對一切神圣事物的態度?!熬次贰睉撌怯志粗赜治窇值膽B度,導人語中也有“我們閱讀優秀作品時也總能感受到作者嚴肅恭敬的寫作態度”的提示。許多考生以“敬重”“尊重”“尊敬”“看重”“重視”“敬愛”“熱愛”“愛護”“珍愛”等等概念替換了“敬畏”,混淆了概念,造成失誤。
三、片面理解,顧此失彼
一是對好幾個概念的題目,只注意所謂的“中心詞”,而置其他概念于不顧,結果偏離題意。比如2012年山東煙臺中考語文作文題:“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有的考生直接寫成以“朋友”為題目的文章,忽視了前面“最好”一詞的限制,還忽視了“你”“我”人稱的限制,沒有運用第二人稱對話的形式,明顯不合題目要求。
二是對半命題作文,只注意到補充的詞語,而忽視了題目中固有的詞語。比如2012年安徽中考作文題:“_______在其中”,關鍵詞應該是所填的那個詞語,這一點,大部分考生都注意到了。其實這個題目暗中還有一個陷阱,就是“其中”,要將“其中”具體化明確化,比如“學習中”“讀書中”“游戲中”“失敗中”“挫折中”等等??蓾摰氖?,許多考生的作文中,看不出這個“其”的內容,只見前面的“美”“趣”“情義”“做人”等,而不見后面的活動。
四、忽略副詞,落入陷阱
無視題目中“最”“也”“還”“更”“其實”等副詞所隱藏的信息和要求。題目中的副詞,往往是審題時容易忽略的“陷阱”。比如2012年貴州銅仁中考作文題目: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親愛的同學,只要善于發現,你就能體會到多種多樣的美:有大自然旖旎的風光美,有社會發展的和諧美,有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的心靈美……美,體現在報效祖國和貢獻社會的大事上;美,也體現在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中。
請以“這也是一種美”為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
不少考生偏偏忽視了文題中的“也”字,忽視了“美,也體現在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中”的提示語,行文時選擇能明顯地體現出審美的事物來寫,明顯偏題或走題。
又如2012年山東青島中考作文題:“我終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題目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副詞“終于”,它提示了理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和曲折,由誤解,到消除誤解,再到了解,最后是深深地理解,這個副詞規定了文章所應該詳細展開的內容。殊為可惜的是,許多考生把“終于”當成一個可有可無的點綴,作文中一上來就明白了父母或老師的良苦用心,看不到彼此誤會的消除,看不到情感的轉折,這樣的文章顯然偏離了題旨。
五、割裂因果,不會聯系。
即割裂了文字較長或句式復雜的題目的內在關系。比如2012年福建漳州中考作文題:“成長因為有你”,前后之間是因果關系,兩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這一點,因果意識不強,下筆時只寫“成長”,不見“有你”,缺少必要的抒情議論來點明兩者之間的關系。
又如2012年江蘇南京中考作文題:
暑假,我們可以放下課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過一種別樣的生活——讀自己愛讀的書,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愿望。
請以“帶一本書去旅行”為題。寫一篇作文。
題目是承接關系,連起來看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既要讀書,又要實踐。讀書可以豐富旅行的經歷,旅行可以印證讀書的感悟。題目中的“書”和“旅行”兩個詞應該連起來才能切合題旨。但考場上有考生只在“書”上做文章而忽視“行”,有考生只在“旅行”上下筆而忽視了“讀書”,忽略了要把讀書和生活聯系起來的題意。
六、漠視比喻,虛實不分
對于比喻類命題,不會深挖其寓意,而只從其表面意義人手。2012年浙江寧波中考作文題:“你是我的一本書”,題目是一個比喻句,審題時,要善于把形象性強、意義較“虛”的詞語“書”,與社會生活和自身經歷準確地對接,聯想到曾經指引過自己的人物。但有的考生。卻寫自己所讀的各種書和讀書的收獲,完全忽略了導入語的提示,忽視了題目的比喻義,這樣的文章只能歸為不及格之列。
又如2012年浙江杭州中考作文題:
親愛的同學,現在你正坐在考場里進行著語文學科的考試,相信你經過三年的努力學習,一定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其實,我們在學習中、工作中、生活中……無不經歷著一次次的“考試”,倘若能交出一份份滿意的“答卷”,那么,在行進的路上,我們會走得更歡暢,更堅實。
請以“一份滿意的答卷”為題目,寫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文中不得出現你所在學校的校名。以及教職工、同學和本人的真實姓名。
題目中的“答卷”其實應該是打雙引號的,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是生活中的“答卷”,并不局限于典型的一張考試答卷。這張“答卷”可以是對某次艱苦經歷所完成的任務,可以是在嚴峻考驗面前所做出的表現,可以在誘惑面前的堅守等等。但有考生就老老實實地寫自己的某一次考試所提交的答卷,忽視了題目所帶的比喻意義。
七、就事論事,缺乏聯想
題目字面意思,有什么就寫什么,從不愿意多想一點,多走一步。比如2012年陜西省中考作文試題如下:
逗號,表示句子中較小的停頓,說明句子的意思還沒有表達完畢。這正如生活一樣,我們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情,其實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個逗號,后面的路還很長……請以“逗號”為題目,寫一篇作文。
由提示可以看出,“逗號”是比喻的說法,是“暫時的停頓”的意思,命題者引導學生由此展開聯想與想象,只要從生活中發現、挖掘、感悟一些成長過程中“繼續前進”方面事情,作文就能寫好。但可惜的是,很多考生不會聯想,不會從象征的意思上來構思,不會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選取能夠體現與逗號“較小的停頓”相似相仿的人或事,而是一味地停留在材料中的小逗號上,文章思路拘謹,審題嚴重失誤。
八、忽視主體,自我缺席
忽視題目中規定的寫作主體。中考作文,都明確要求以“我”為寫作的主體,有的在題目中明示一個“我”字,或者暗示應該用第A。稱,有的在作文提示語中點明“請聯系自己的生活與感受”,寫作時候就不應該讓自我缺席。
比如2002年廣州中考作文題“我的世界因你而亮麗”,題目中明明有一個“我”,有的考生,卻以第三人稱寫他人,寫一個差生經過老師的關心和幫助,學習進步,這樣的失誤實在是太不應該。
又如2012年江蘇南通中考作文題:
一個人心靈成長和心智成熟,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其間,親人的呵護、師長的教誨、同伴的啟迪、書香的熏陶、生活的風風雨雨,或者曾經的迷茫、沮喪與頓悟等,無不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淺的印痕,讓我們從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切身體驗,以“就這樣慢慢長大”為題,寫一篇文章。
題目中雖然沒有“我”字,但有“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切身體驗”的要求,作文應該寫實,寫自我的成長經歷和感悟,但偏偏有考生要來個“創新”,寫一棵小樹的慢慢成長,寫一只蝴蝶的成長,跟自我毫無關系,這樣的內容顯然忽視了題目中以自我為主體的要求。
九、輕視規定,忽略提示
只看題目,而無視“引導語”和“寫作要求”?!耙龑дZ”是用一段提綱挈領的話來提示寫作思路,“要求”則是若干說明,規定了作文的體裁、選材范圍、寫作方法和篇幅等。特別是那些讓考生“不要怎么樣”之類以否定句形式出現的句子,往往是命題者的善意提醒,有時甚至是明確的規定。
比如2012年湖北宜昌中考作文明確規定:“請以《清歡一刻》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記敘文”,這里對于文體進行了限制,但很多考生忽視了這個要求,寫成議論文,明顯跟規定沖突。
還有比較含蓄的提醒,比如2012年遼寧朝陽中考作文以“我的引路人”為題目,后面有兩條與表達方式相關的要求:“1、敘事清晰,情感真摯;2、要有適當的描寫議論和抒情”。一條是針對記敘的,一條是針對議論和抒情的,綜合起來看,是要求寫成記敘文,但竟然有考生把作文寫成了議論文,也有的雖然寫成了記敘文,但忽視了第二條“適當的描寫議論和抒情”的要求,成為硬傷而被扣分。
還有一類來自于命題者的倡導,雖然不是要求,也千萬不可忽視。比如。2012年山東泰安中考題目:“成長的煩惱與快樂”,后面有提示:“命題者倡導樸實的文風”,這里的倡導,顯然是為了糾正華而不實的文風,要求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不能弄虛作假。但仍有較多的中考作文語言優美可內容單薄、思想平庸、套話連篇,常常是開頭三句話即分三段形成排比,似乎很有氣勢,但和下文關系不大;中間兩三個分論點,大而空且缺乏內在的邏輯關系,且編造的痕跡明顯;結尾三句話又來個排比。這樣的文風顯然跟命題者要求相悖,而被打入冷宮。
以上審題的失誤,其原因大致可以歸為三類:
一是因誤解而離題。比如“背離關鍵”“混淆概念”“片面理解”“忽視副詞”等,這就要求平時要加強對學生“審題準確”和“審題全面”的訓練,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分析題目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對題目的含義理解要到位,對題目的感情色彩把握要恰當。
二是因隨意而脫軌。比如“漠視比喻”“就事論事”“割裂關系”等,這就要求平時加強學生“緊扣題目、緊扣中心寫作”的意識,明確作文題目所關涉的范圍要求,重視題目內在的義理,寫出對生活的深刻認識。
三是因忽視而偏向。比如“忽視主體”“輕視規定”等,這就要求平時訓練學生不僅要重視狹義的“題目”,還要重視導語的限制;不僅要重視明顯的限制,還要重視隱含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