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1年8月9日臺灣一所文化大學表演專業大三學生謝依霖在綜藝節目《大學生了沒》中的夸張表演,“hold住”一詞開始走紅,謝依霖也被網友稱作是“hold住姐”。“hold住”名列熱門話題排行榜,網友們迅速將這個詞融入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在表演時遇到棘手的突發狀況,你可以大喊一句“hold住”;如果你的男朋友突然手捧一大束玫瑰花向你求婚,你也可以告訴自己“hold住”;如果你在上班的途中遇到堵車,你也可以默念“hold住”,讓自己變得淡定。
“hold住”流行之初是戲謔調侃的,后來用于嚴肅的社會事件或現象。
如求愛被拒的小伙兒沒有hold住自己竟給姑娘毀容,壓力過大的孩子沒有hold住自己竟殺死母親,奶站老板父子沒有hold住自己竟打死16歲送奶工,上海夫婦在飛機上沒有hold住自己與乘務員大吵最終被拒載……有個叫吳爾芙的人說:“無論你怎樣描述生活,都不會比生活本身更加曲折離奇。”而在戾氣逞威之時,唯愿有更多理性和克制橫空出世,解浮躁焦慮蠻橫之人于水火之中(http://www.enorth.com cn.2012-02-27)。
我們發現,今年“hold住”還大量用于經濟領域和商業廣告中,如:
正是因為國內學生筆記本市場有如此巨大的空間和市場占有率,所以每個廠商在這個價位的產品都非常的多。紛紛想要hold住消費者的心。
由上例可見,“hold住”一詞采用中英混搭方式,有掌控,控制、掌握、把握、把持、抑制、鎮得住、襯得起等語意,既內涵豐富又滿足了大家求新求奇的心理。
“hold住”為什么這樣紅?
首先是因為謝依霖在《大學生了沒》的夸張表演。她以夸張男類的造型、一口“標準”的英語向大學生們介紹什么是fashion,她的口頭禪是“整個場面我要hold住”。她極度搞笑的表演震撼了所有觀眾,“hold住”一詞因此走紅。
其次是謝依霖《大學生了沒》諷刺的拜金主義和崇洋思想的普遍性。它的創意靈感來自大學校園的拜金女,模仿這些人的嘴臉就是表演精髓,謝依霖說:“她們花爸媽的錢買名牌包包,那種價值觀讓我覺得這社會是不是瘋了?”如果說富二代炫富已是瘋狂,那么,最近接連涌出的郭美美、二奶也出來炫富,就更加瘋狂了。拜金女在物質上以金錢至上,精神上則崇洋媚外,以說英語為時尚之舉,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在《大學生了沒》中,這位拜金女就是滿口夾雜英文單詞。
圜外有個普遍的規律,就是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的時候,往往是最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行為的。從去年9月起,我國的個稅起征點調高到3500元。同濟大學王健老師認為,我們快要接近這個階段,這時人們往往把外在的、物質的、功利的東西看得過重。所以謝依霖《大學生了沒》的諷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普遍性。
再次,英語已經是國人熟悉的語言。我國從1960年代中期以后,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1983年以后,英語(外語)在高等學校升學考試中,和其他科目一樣同等對待。以此為導向,中國的中學課程,特別是初中教育基本上全部以英語作為外語教學課程的必修課;因此我國50歲以下的人基本都懂一些英語。因此,“hold住”的流行有強大的群眾基礎。這可以和韓劇作比較。目前,年輕人比較喜歡看韓劇,但卻沒有韓語的流行語。就是因為它沒有群眾基礎。
最后,“hold住”又和我們傳統的儒家“克己”思想是息息相通的。在高興、悲傷、煩躁、焦慮、得意洋洋、走投無路之時,都要注意克制自己,要淡定、自信,要保持中庸的姿態。這種克己思想是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深處的。一個新詞正好契合了國人都深以為是的這種精神,這可能是“hold住”得以流行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