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一般詞典釋義:大家同心協力,就像城墻一樣的牢固,比喻大家團結一致,就能克服困難,得到成功。
“眾志成城”本寫作“眾心成城”,語出《國語·周語下》:“故諺日: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焙髮懽鳌氨娭境沙恰?,多用于面對災難或巨大困難時。例如:
(1)眾志成城誰敢犯,中華的百姓不受人憐。(歐陽予倩《粱紅玉》第一場)
(2)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最終奪取抗戰的輝煌勝利,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中國有實力有信心捍衛釣魚島主權》,《人民日報》2012年9月18日)
(3)在這自然災害頻發的十年,中國人民不僅沒有被災難所嚇倒,反而愈挫愈奮,眾志成城,其驚天地泣鬼神的救災壯舉體現了這個民族崇高的道德風貌和良好的公民素質。(《科學發展成就輝煌·特稿:奮進十年中國品格》,《人民日報》2012年7月25日)
可見,“眾志成城”,從其字面義上講,是“萬眾一心,就像堅固的城墻一樣不可摧毀”的意思;從其比喻義上講,是“比喻民眾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的意思。詞典釋義,前半句“大家同心協力,就像城墻一樣的牢固”只言其牢固,未言其面對災難之“堅不可摧”,解說未到位;后半句“比喻大家團結一致,就能克服困難,得到成功”,代入上述例中,感覺不大符合其實際意思。
“一日三秋”,一般詞典釋義:《詩經·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天不見,就好像過了三年,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
詞典對“一日三秋”的解釋總的來說是準確的。但是,《詩經·王風·采葛》中的“三秋”是指“三年”嗎?或者說,其中的“秋”是“年”的意思嗎?
查《詩經·王風·采葛》,其原文是:“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三章以月、秋、歲層層遞進,表現情人不得相見時間越久越強烈、越迫切的相思之情?!皻q”就是“年”,介于“月”和“年”之間的時間單位是“季”。所以,唐孔穎達《詩經》疏中言及此說:“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p>
“秋”指“季”之義,先秦時還有其他用例,此不贅舉。后代“秋”更多的是指“年”,成語“千秋萬代”中的“秋”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確實也有以“三秋”指“三年”的,如李白《江夏行》中有“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
有的成語釋義,依字面義即能明白的,就不一定須溯源;若溯源,則須準確。所以,詞典“一目三秋”釋義,要么可略去出處不說,要么須注明:“秋”本指一季,后也指一年。如此則庶幾完善也。
“炙手可熱”,一般詞典釋義:手一挨近就感覺熱,比喻氣焰很盛,權勢很大。
此釋義自然沒錯。其出處杜甫《麗人行》中“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之“炙手可熱”即此義。
我們所關心的是“炙手可熱”的新用法。例如:
(4)圣誕節期間往往是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國家的旅游淡季,而前往瑞士滑雪或者去芬蘭看極光、體驗圣誕老人文化等線路就炙手可熱。(《旅行度假與精妙計劃》,《人民日報》2012年7月6日)
(5)近年來,隨著文物市場的火爆和收藏熱持續升溫,以及央視《鑒寶》等文物鑒定節目的播出,一些過去不為人知的文物專家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文物專家咋成了托兒》,《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8月3日)
(6)朗朗曾被《紐約時報》贊譽為“古典音樂星球上最炙手可熱的音樂家”。(《騰訊公益郎朗音樂會與愛心網友相約深圳》,《國際金融報》2012年8月8日)
例(4)(5)(6)中的“炙手可熱”,都是“吸引很多人的、很受歡迎的”之義。
“炙手可熱”由過去的“比喻氣焰很盛,權勢很大”之義,又引申出“吸引很多人的、很受歡迎的”之義?!盁帷庇小氨扔饔袡鄤蒿@赫”義,如《晉書·隱逸傳·魯褒》:“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也有“吸引很多人的、很受歡迎的”之義,如“熱播、熱點、熱門、熱銷、熱映”等。而在“炙手可熱”中,“炙手”是只修飾“可熱”的程度的,成語的意思隨中心詞“熱”而變。
現在,“炙手可熱”的新義使用已經非常普遍。據統計,在2000年到2007年的《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國際金融報》中,該成語的新義使用率已經占其所有意義的93.1%、100%、99.6%。
詞典成語釋義要有時代性?!爸耸挚蔁帷钡男铝x,似乎該是得到詞典肯定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