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社會熱點,高考作文則是熱點中的熱點。
談論高考作文似乎是六七月份的事。那時候,社會媒體鋪天蓋地,披露作文題目、請作家寫作文,網絡上甚至會出現調侃社會現象的仿寫作文。深秋時節,高考作文這個話題似乎已經熱度退盡。實際情況如何呢?在學校里,在課堂上,備考正如火如荼。平靜只是表面的,地下正奔突著烈焰,醞釀來年六月那一天的集中爆發。所以,對于考生和高三教師而言,高考不是熱度消退而是正在聚集能量。這是我們為什么在這時候關注高考作文的原因之一。
與社會媒體的關注角度和報道方式不同,作為專業期刊,或者作為語文教學的圈內人,我們一直在思考,那些社會討論會不會穿越學校的圍墻,對每年一次、秩序井然的備考掀起一絲漣漪呢?恐怕不會。雖然并不排除也有媒體可以約請到專業人士撰稿,比如溫儒敏教授就在幾家社會媒體上發聲,但是,大多數熱鬧的社會討論是泡沫,是為了奪人眼球的喧嘩與騷動。作為一本專業期刊,我們的作者和讀者可能更加了解高考作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更加熟悉高考備考的一整套做法,也更加了解高考作文的弊端和沉疴痼疾所在。解鈴還須系鈴人。這是我們關注高考作文的原因之二。
會不會寫文章,能不能寫好文章,常常成為我們評價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準。現在,有學者呼吁語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足矣;溫和一些的學者,也認為語文考試應該加大作文分所占的比重。或許正是因為作文如此重要,我們才常常聽到社會各界對學生作文的尖銳批評:立意不高、缺乏真情實感,宿構成風、造假成風;甚至有人指責學生是在作文中學會了撒謊。作文似乎已經成為社會各界詬病語文教學誤人子弟的把柄。但是情緒化的批評或者一味抱怨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高考是指揮棒,但高考作文不能被高考綁架,日常作文教學不能只圍著一篇高考體作文團團轉,如何理性地看待高考,找回作文教學的正常秩序和方法,這需要語文教師和所有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給出答案。我們希望通過這組文章,為回答上述問題提供專業的觀點和線索,也希望能夠為徘徊在高考怪圈中的語文老師提供一個出口,把眼界打開,把思路打開。畢竟,作文是表達自己的,是要先做人的;語文將是終生受用的,是為人生的。就像張麗鈞訪談中所言,作文是“用文字觸及生命”。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