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主持的課題“跟課文學寫作的案例研究”,是系統探索課文閱讀教學與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之間關系的實驗研究,力求通過課文的學習促進學生寫作素養的提升。
一、實驗源起
1 源于教學實踐
課文是中學生接觸最多、理解最深的語言材料,從這樣的語言范例中學習寫作會收到較好的寫作效果。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語段,能夠激發寫作興趣、快速掌握寫作技巧。
2 源于作文教學中遇到的困境
從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來看,記敘文寫作一般是缺少生活經歷,缺少真實的情感體驗,缺少具體有效的描寫方法;議論文寫作一般是缺少有力的論據,缺少邏輯的支撐,缺少科學合理的論證。概括起來說,學生的寫作內容空洞、思想膚淺、感情虛假、技法幼稚。
從作文教學的情況看,當下的作文教學缺少計劃性,隨意性較強,沒有完整的作文教學序列;對寫作的指導不夠具體有效,學生寫作方法上沒有抓手。
正是基于學生的寫作現狀和教師的作文教學現狀,我們提出了這樣的課題研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下作文教學的難題。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跟課文學寫作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課文、寫作、圖式、模仿、積累。
課文是指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本、選修本以及校本課程中編寫的文本。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與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可重復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單元。一個人的全部圖式組成一個人的認知結構。模仿是照某種現成的樣子學著做,這里主要指對課文中有關寫作的技巧、結構、表達、意境等方面的仿照。積累是逐步的積聚知識、技能等,這里主要指學生對課文的寫作素材、寫作技巧、語言等內容的積累。
跟課文學寫作,就是讓學生從課文學習中獲得寫作的智慧、素材,提高自己的寫作素養,提升自己的寫作境界。
三、課題的目標與主要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架設課文與寫作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從課文學習中獲得寫作的智慧和技巧,從而提高寫作素養。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教師認識到課堂上文本的研習與寫作教學是密切相連的,不是寫作課才是教寫作內容,課文學習與寫作教學是密不可分的。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 課文素材跟寫案例研究
教科書中的各類課文提供了大量可供學生學習使用的寫作素材。比如,寫愛國的素材有屈原的《離騷》、聞一多的《發現》、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阿赫馬托娃的《祖國土》、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以及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等。
2 課文體式跟寫案例研究。不少課文在體式上既有典范性,又不乏個性化。如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和魯迅的《拿來主義》同是議論文,體式卻各不相同?!段覟槭裁炊钪废忍岢鲋行恼擖c“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然后從“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的同情”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最后總結“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一次”。魯迅的《拿來主義》則先批判錯誤觀點“送去主義”“送來主義”,然后提出正確觀點“拿來主義”。論述部分先從對“大宅子”的不同態度從反面論證,然后以對待“鴉片”“煙槍”“姨太太”的不同態度從正面論證;最后論述拿來主義的意義。
3 課文語言跟寫案例研究。課文語言風格多樣,而模仿一些作家的語言風格,或以有效地改變作文中的學生腔、語言貧乏的現象。如可以通過模仿作家的習慣性句式的表達,來改變自身的語言風格。如課文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最后一段:
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學生模仿其句式,這樣寫道:一位高三學生,經得起多少次考試?他的肩膀是大理石雕成還是混凝土筑成?他的心底到底有多少根支柱?高考的長路走了十余年,一座夢想的大學路的另一端等他,一盞在路的前方高懸,等他前去,用晚自習上的沉思冥想去整理生生不息的渴望。遠方隔山。前程有路。想想夜色后隱藏的曙光。
句式完全相同,但其語言風格給我們耳目--N的感覺。
4 課文技法跟寫案例研究。課文作者的表達技巧各有特點,分析其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掌握其表達方法,能夠逐步豐富學生的寫作技巧。如課文韓少功的《我心歸去》第二、三段是將抽象的情緒具體化,寫得生動感人:
最初幾天的約會和采訪熱潮已經過去,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你拿起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后要去向何方電視廣播以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從巴黎帶來的華文報紙和英文書看完了,這成了最嚴重的事態,因為在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你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你到了懸崖的邊緣,前面是寂靜的深谷,不,連深谷也不是深谷還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頭破血流,使你感觸到實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沒有,你跳下去不會有任何聲音和光影,只有虛空
你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這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開始發瘋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讓人發瘋的
學生模仿這樣的寫法,寫無聊的情緒:
當所有喧囂都已遠去,周圍恢復了死一般的沉寂,一個人呆呆地坐著,不知道該干些什么,想出去溜達,卻又總不知道該去何處外面的世界與自己總是不相干的,各人做著自己的事,沒有人會注意到你,這種迷茫的感覺實在是難以忍受
靜靜地看著緩慢放置的電風扇葉,掰著手指一遍一遍地數著轉動的圈數,當數字不斷上升,到達成千上萬時,卻發現時間才過去一點點,這該是如何令人瘋狂,就像深夜置身于山谷中的老屋中,沒有一絲的光亮,沒有一絲的聲響,是一種靜到讓人絕望的空虛。
坐在窗邊看看星空,對著夜幕中的星星傻笑,然后,伸出手指逐個計算它的個數,當被第十次乃至第一百次故錯,不得不重來時,你會明白什么叫發瘋,一個人的日子總是讓人無助,讓人瘋狂。
這樣模仿之后,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情感的表達就有了抓手,有了方法了,這樣就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5 課文思維方法跟寫案例研究。課文文本的獨到之處,除了語言表達和技巧的獨到之外,更多的是思維方法的獨到。如果能夠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對于提高作文思維的獨創性和個性化,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是有很大作用的。如畢淑敏的《我的五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考人生,以一種心理試驗來表達對生命存在意義的思考;曹文軒的《前方》從人內心的矛盾來重新認識故鄉;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從山、狼等自然物的角度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學生學習這些作文的構思方法后,會改善自己的思維方式。如有的學生以“我是一只寵物狗”,從一只狗的眼光看主人的貪婪、虛偽。
四、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1 能夠將課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統一起來,提高寫作教與學效率。目前,課堂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脫節,不少教師沒有認識到課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關聯性,而學生也沒有認識到課堂學習與寫作學習的關系。
2 能夠把讀與寫結合起來,從課文的學習中獲得寫作的智慧,充分發掘課文的價值。閱讀與寫作是緊密相聯的,而對課文文本的閱讀和學習,能夠獲得大量的寫作知識與技能,而且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典范性,學生從課文的閱讀中能夠獲得許多寫作的智慧,這樣也充分地挖掘了課文的價值。
3 能夠讓學生認清從模仿到創新是寫作的必由之路。寫作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模仿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首先通過模仿,獲得基本的寫作方法,然后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4 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寫作必須堅持長期積累逐步發展的道路。寫作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從課文中學習寫作知識、寫作素材、寫作思想等,有了長期的積累,才可以達到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