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我老是想不通:為何語文特別是作文考試極少給高分與滿分?這和數理化等科目很不一樣,數理化得高分或滿分,并不稀罕。就拿今年的高考來說,北方有一個省八九十萬考生,作文滿分的只有十來篇,簡直就是鳳毛麟角;而北京近十萬考生,居然無一滿分,更讓人感慨“作文難,難于上青天”。其實,平時的考試亦大抵如此,極少有老師會給作文打滿分的。大家似乎都默認一種潛規則:無論學生的作文寫得多么出色,也不輕易給滿分。上學期我在山東大學給本科生上課,也布置寫作。有幾位同學文章寫得很有見地(當然也會有些毛病),我就給了98分和100分,結果是議論嘩然,可見大家是不習慣見到作文滿分的。
為何會如此?一種解釋是高考作文大都寫套話空話,普遍水平不高,所以極少給高分滿分。另一種解釋認為,語文,特別是作文的評價有些不確定性,作文無論多么優秀,總可以挑出某些不足,不像數學、物理等學科,答案明確,只要全都符合標準答案,那就毫不猶疑給滿分。以上兩種看法似乎有些道理,可是細想又不對了。考試評價的目的是什么?是檢查學習的效果,鼓勵學生學習。而高考則是選拔性考試,要有區分度,便于選拔優秀的學生。考試評分,只是在考試約定的范圍內給出評價,并非絕對的評價。我們說學生的作文水平高低,也是在高考選拔這個范圍內的評價。一篇高考作文得滿分,是相對其他考生而言,而不一定就是完美無缺的杰作,超出高考這個范圍去評價,滿分作文也可能顯得幼稚,甚至有很多毛病。高考作文評分有意“壓低”一等高分、基本不會考慮滿分的做法,結果就導致二等作文(42分上下)比重畸大,甚至占到75%-80%。一百位考生有七八十位分數趨同,那么高考作文在相當程度上就失去了選拔功能,考不考都無所謂了。
我在接受《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的采訪時,已經分析過高考作文評分“趨中率”畸高的原因。這跟語文閱卷時間短、工作量大也有關系。如果打高分或者滿分,往往就要“再審議”,那就會拖延進度,所以一般都不太敢給高分或者滿分,打個二等“保險分”就算了。這種情況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
更嚴重的是,這種不合理的評分事實上已經給廣大師生造成一種印象:高考語文,特別是作文是很難得高分,幾乎不可能有滿分的,無論你學習多么下功夫,也就是二等吧;而再不用功,也不至于淪為三等。于是,語文教學與高考“拿分”的關系,往往就被看作是“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這樣一來,誰還愿意在語文學習上多下功夫?怪不得很多學校到了高三,校長、老師就決定減少語文的課時,給數學、英語等科目“讓路”。
這么多年來,大家對語文教學有很多批評抱怨,毫無疑問,語文教學自身存在許多問題,需要不斷改進教學內容與方式。但大家是否想過,為何社會上不斷批評語文教學,批評高考作文,而語文和作文的教學效果好像并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邊緣化,甚至被推出教學的核心圈?高考的決策者,包括教育考試院,有沒有研究過這種負面效應?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只是從“維穩”角度考慮高考,應當有所作為,讓高考特別是語文高考更加公平合理,更有利于促進課改。
當然,語文老師也不能泄氣,要反躬自問:在作文評分上,我們平時為何不實行正態分布?為何給作文打高分甚至滿分就那樣束手束腳?如果我們自己都老是按照習慣,把語文特別是作文的評分弄得那么苛嚴,那樣讓人敬而遠之,這不就等于作繭自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