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標突出強調了語感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亦稱語感教學,如何正確把握語感教學與語言知識教學的關系是擺在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本文嘗試對語感教學加以審視和反思,以期為語文新課改的語感教學探索正確的方向。
一、語感教學的發展歷程
事實上,語感教學進入語文課程標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20世紀80年代語文教育界有關語感問題討論的基礎上,從2000年開始,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正式引入“語感”的概念。
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要“培養語感”。
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繼續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培養語感”基本理念的同時,在“課程目標”里提出要“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
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更是罕見地多達8次提到了“語感”二字。
可見,由20世紀80年代語文教育界對語感問題的重新提出,到1988年后語文教學大綱將“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列入“教學要求”,再到21世紀的三部語文課程標準將“培養語感”確立為“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經過近30年的發展,語言教育實現了由過去的重視語言知識教學,尤其是語法教學,到重視語感培養的路徑轉變。
在語感教學理念的指引下,語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一些語感教學的模式,其中以洪鎮濤為代表的“語感派”經過不斷的改革實驗,形成了一套以學習語言為核心,以語感訓練為主旨的常規教學模式——“四步語感訓練教學法”,即:感受語言,觸發語感——品味語言,領悟語感——賣踐語言,習得語感——積累語言,積淀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語感培養和訓練,是對我國傳統的語言教育經驗的自覺弘揚。總結20多年語感教學的研究和實踐的經驗,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初步成就:(1)由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和靜態的語言分析,轉變到注重言語能力的培養和動態言語的學習。從語感訓練的具體方法看,都緊緊圍繞學生實際運用言語能力的培養,這是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的。(2)由注重篇章結構的詳盡剖析,轉變到對語言的品味。品味語言打破了先前一貫的那種將文章肢解的支離破碎的做法,是語言教育的“返璞歸真”。(3)由對語言的一元理解,轉變到對語言的多元解讀。對文本的多元理解,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對多元社會、多元文化的包容與關照。這對于培養學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語感教學的現實反思
培養語感的理念無疑是先進的,但與現實總是有差距的。在語文新課標突出強調語感教學的背景下,一線語文教學也暴露出了如下一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一)語言知識教學受到嚴重沖擊,學生的語言知識素養明顯受到影響
語文課程標準對待語言知識教學的態度是:“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其意圖在于糾正過去重語言知識而輕能力、輕語感的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導致了輕視語言知識教學的傾向。
學校語言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使學生的語言更加準確,思維更加嚴密。只靠傳統的經驗式的語感教育是低效率的。強調語感訓練沒有錯,但是一旦強調過頭,就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不僅是“淡化”,甚至是“淡沒”了語言知識的教學。比如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沒有明確列出對語言知識教學的要求。
在這種導向下,近年來學生的語言水平出現了下滑。以2005年高考為例,廣東考生在一道比喻手法仿寫句子的試題中,競有10多萬名(占25%)考生得了0分;上海高考語文閱卷中,考卷出現了大量病句、錯別字以及很不規范、不知所云的網絡語言,讓評卷老師大為吃驚。2005年,復旦大學舉辦的漢語言文字大賽竟讓外國留學生拿了冠軍,令各位評委大跌眼鏡。從這些例子中可見輕視語言知識教學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及其弊端正在學生的語言知識素養和語言實際水平上表現出來。
(二)滋生了“語法無用論”的錯誤認識
由于以前語言教育中語法知識分量過大而教學效果又不好,很多人就認為不用講語法知識,只靠語感培養、言語實踐就可以了。目前,許多學校、許多語文教師都深受這一觀點的影響。,
張志公先生曾多次批駁過“語法無用論”。語法無用論者認為“不學語法也會說話,也會寫文章”,甚至舉例說“司馬遷、李白、杜甫、曹雪芹等等都沒念過語法書,可是都成為偉大的作家、語言巨匠”,對此,張老認為,他們確實沒有念過現代語法論著一類的書籍。可是,他們在語言上都下過功夫,而且是非常艱苦的功夫,花費過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今天有了語法科學,雖然還不夠完善,但比起古人來要容易得多,怎么能用古人的痛苦經驗來否認今天的語法學習呢?…
盡管漢語的語法體系是在借鑒西方語法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不完全適合漢語的實際情況,但是一種語言總是應該追求其嚴密性和科學性。事實上,20世紀經過語法學界幾代專家的努力,我們借鑒西方的語法體系對漢語語法規則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已經建立了基本成熟的漢語專家語法體系和漢語教學語法體系,長期的教學實踐也證明了漢語語法教學體系對提高學生語言素養是行之有效的。在目前,究竟應當如何正確對待語法教學?我們認為不應該采取消極的態度去“淡化”,甚至拋棄語法教學,而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學語文教師的素質,加強他們的語言修養。尤其是語法知識修養,進一步開展語法教學方法的研究,使之更切合語法教學的實際情況。
三、啟示
反思現實,我們認為必須做到語言知識教學和語感教學的有機統一,既講求適合于學生語言水平的語言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不狹隘地局限于語言知識體系,而著眼于學生言語能力的形成;既注重符合于學生語言實際的語法教學,又注重對學生語言人文性的熏陶感悟,注重語感的培養。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一些‘關鍵’的知識,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取決于這些‘關鍵’知識是否牢固。”一個人的能力的形成和智力的發展,都要以知識為原料。學習知識的每一個過程,同時也都是形成能力和發展智力的過程。人們常說的“無知便無能”正是反映了這個道理,語言知識和言語能力的關系也是如此。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語言知識教學,要著眼于應用,著眼于訓練實踐;不能為知識而知識,不能把學習停留在名稱、術語上,僅僅以掌握一般知識為滿足,要力求能夠運用學得的知識來提高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言語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兩者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們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系。正因為如此,新體系的建構如何體現語言知識與言語能力形成的關系,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在語言知識和言語能力的形成上,最為復雜的就是語法知識和語感能力的形成。語法知識學習為語感能力的形成服務,語感能力又為語法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兩者同樣是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的。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感包括語義感、語法感、語音感。而語義、語法和語音正是語言知識教學的內容,學習這些知識,正是為著語義感、語法感、語音感的形成。單就爭議最大、也難度最大的語法知識教學而言,新體系只有在以提高學生言語能力為目標的總前提下,能夠在語法知識與語感能力兩者的結合上有所突破,做到語法知識與學生鮮活的言語材料密切聯系而富有針對性、實用型和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實現語言教育的科學性和語言訓練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