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高校學生組織生活有效性面臨著新的挑戰:大學生黨員的新特點與傳統支部組織生活模式的沖突導致參與積極性不高、網絡的發展給傳統支部組織生活形式帶來了挑戰。傳統的支部組織生活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黨員的需要。因此,必須推進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創新。生活內容上“實”:組織生活與國家大事、專業教育、日常生活、社團活動、公寓管理相結合;生活形式上“活”:創新支部組織結構、重視網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突出多樣性;活動載體上“新”:理論學習型活動、專業學習型活動、社會實踐型活動多管齊下。
關鍵詞:組織生活有效性;生活內容;生活形式;活動載體;
注:本論文為浙江傳媒學院2011-2012學年輔導員專項科研項目《大學生黨員群體在校園先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研究》成果。
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是加強高校基層黨建的有效載體,是對學生黨員進行教育、管理和監督的基本陣地,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越來越多90后大學生黨員的出現,網絡等外在環境帶來的沖擊,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的有效開展出現了一些不相適應的問題,創新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模式成為高校黨建工作中的一項嶄新課題。
一、新時期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有效性面臨的挑戰
(一)大學生黨員的新特點與傳統支部組織生活模式的沖突導致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隨著“90”后進入大學,高校黨員隊伍中90后的人數也越來越多。90后大學生有著不同于“70后、80后”的群體特征,思想開放,價值觀多元化;獨立且自立,自我意識較強;知識面廣,但辨別能力弱;表現活躍,富有創新意識。這種獨特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點,給傳統的組織生活模式帶來新的挑戰。傳統的組織生活模式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陷入了“模式的慣性”中,很難適應新時期大學生黨員的特點。當前,我們的支部組織生活從內容上往往還停留于理論宣讀和政策傳達的層面上,單純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內容缺乏針對性、時代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學生黨員人數的增加,學生支部黨員規模偏大、各年級與專業分布不平衡、且相對分散等問題已日益突出。在支部發展壓力面前,支部組織生活幾乎徹底地演變成了黨員發展與轉正會,這與“90”后大學生黨員思維活躍,樂于且易于接受新思想的特點格格不入,致使學生黨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不夠,降低其參與組織生活的熱情,減弱學生黨支部的吸引力。
(二)網絡的發展給傳統支部組織生活形式帶來的挑戰
伴隨著科技日益進步,網絡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作為網絡的重要使用群體,其生活的各方面也深受網絡的影響。網上上課、網上交流、網上學習等成為新的方式,QQ,郵箱,微博成為重要手段。這給傳統的支部組織生活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傳統組織生活在形式上,主要以集中進行地面對面的集體會議、主題報告等傳統形式為主,停留在讀文件、傳文件的傳統模式上,形式呆板,缺乏多樣性,致使廣大學生黨員毫無興趣可言。網絡的發展給創新支部組織生活,提高組織生活有限性提供了新的手段,如何利用網絡這一新型載體,開發利用網絡資源服務學生成才成長,已成為高校學生黨組織作用發揮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新時期增強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有效性的對策
(一)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內容上要做到“實”
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內容上要做到實,要具有時代氣息和針對性。開展基層黨組織活動必須緊密圍繞學校發展,貼近黨員生活實際,且開展的活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
第一,組織生活可與國家大事相結合,與歷史事件或紀念日相結合。如結合建黨90周年等開展系列活動;在7月1日 “特別黨日”,召開“重溫入黨誓詞,堅定黨員信念,強化責任意識”為專題的組織生活會等。
第二,組織生活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通過專業活動開展組織生活,使組織生活真正成為黨員交流經驗、提高能力的重要平臺;如筆者所在浙江傳媒學院電子信息學院以“黨建帶動專業學習,項目打造卓越人才”為工作支點,立足理工科學院辦學特點和辦學實際,開展的“一班一期一項目”支部創新活動,即在廣播電視工程專業每一個班級在一個學期里至少提出一項與專業相關的學生科研項目,由黨員帶頭,從點到面,帶動全班同學參與科研項目,通過一期或多期項目申報,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動手結合起來,以培養理論功底扎實、動手能力又強的工科人才。
第三,組織生活與日學習、生活實際相結合。結合“90”后大學生的行為特點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使高校黨員既能學習到政治理論知識,又能使自己學習能力因黨的組織生活而有所提高。如通過組織生活為學生黨員提供職技術或業務技能教育培訓,提高大學生黨員的參與性;如我校電子信息學院在學生支部開展的“獵鷹工程”,旨在培養學生理論應用與實踐,參與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并獲得獎項的能力,使之成為專業上的骨干和強者,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組織生活的積極性。
第四,組織生活與社團活動興趣相結合。借助學生社團的優勢開展組織活動;如我校管理學院開展的以“關注兒童血液病,關注祖國花朵”為主題的大型媒體公益聯盟活動——“幸福像花兒一樣”;電子信息學院開展的“暖冬行動”。幫助貧困小學生、殘疾人,探望敬老院,進行預防艾滋病宣傳、組織義工聯盟、助老、扶貧等公益事業,用自己的力量為需要的人送去關愛,推出“心手相牽,情暖貴州”活動,與貴州貧困山區小學生愛心結對主題活動等活動,大大增加了學生支部組織生活的有效性。
第五,組織生活與公寓管理相結合,黨建走進公寓,在學生公寓創建“黨員之家”,發揮“黨員之家”的育人功能。推行“公寓黨員先鋒崗”。學生黨員幫助輔導員、公寓阿姨共同管理公寓,并在同學中間進行宣傳引領、思想引領、專業引領,成為服務同學、鍛煉黨員的實踐平臺。
(二)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形式上要做到“活”
第一,創新支部組織結構,建立交流學習平臺。依據“小型、靈活、多樣、實效”的原則,可采用學生黨支部下分若干黨小組形式,創新和優化黨支部結構,提高組織生活模式創新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學生黨小組可以樓層、社團、興趣組等為單元建立。在黨支部統一領導的前提下,鼓勵各黨小組結合自身特色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思想健康、效果明顯、影響積極的組織生活。同時,為了使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更有活力,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建立交流學習平臺,克服學生黨員組織活動形式只限于本支部內部動、本小組內部動,以達到相互促進、開闊視野、優勢互補的作用。讓廣大學生黨員,在相互學習中尋找差距,以達到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的目的。
第二,重視網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隨著信息時代到來,網絡已經成為廣大大學生黨員生活的一部分。網絡將是高校學生支部組織生活可資利用的一大優勢資源和交流平臺。因此,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開展組織生活內容與形式創新,必將提高高校學生支部組織生活的質量。黨組織可以通過建立紅色網站,“構建網上意識形態陣地,將經典著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等文獻資料上網,為廣大學生黨員提供思想理論武器”; 建立黨支部信息溝通與交流中心,通過以博客、留言板、網上聊天的形式,廣大學生可以就社會熱點等問題發表看法,交流思想。同時,建成“網絡黨支部”,開通組織生活集體聊天室,使組織生活網絡化,通過飛信、QQ、MSN、微博等形式實現支部管理的信息上傳和下達,文件的轉達。通過網絡開展黨組織活動,迎合了高校學生黨員時代感強、習慣使用互聯網的特點,克服了高校學生黨員學習任務重、人員分散集中難等實際問題,尤其對于畢業生黨員的管理尤為便捷與高效。
第三,突出活動形式的多樣性,鼓勵創新活動形式。將過去以集中開會、參觀為主的活動形式拓展為集中學習、實地參觀、知識競賽、專題報告會、工作調研、參觀社會實踐、與社區共建或志愿服務、結對幫扶共建、探究和解決學科發展問題、學術交流、主題文體活動、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電視和錄像等;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理論學習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室內活動與室外活動相結合,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提高黨員參與黨組織活動的興趣,增強黨組織活動的參與度、滲透力和實效性,旨在“努力造成有集中又有民主,有紀律又有自由,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活潑的政治局面”。
(三)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活動載體上要做到“新”
第一,理論學習活動。開展政治理論學習,是保持黨組織具有戰斗力、凝聚力的重要保證,也是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的重要途徑,是組織生活必不缺少的一部分。學生黨員的政治理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和決定著高校向國家輸送人才的質量,因此,必須定期組織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堅持“三會一課”,用科學的理論構筑青年學生的思想防線,在學習提高政治理論修養的同時,促進黨員黨性意識的增強。
第二,專業學習型活動。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從專業要求的角度出發,就是要學好專業知識。如何更好地完成學業任務是學生關心的問題,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的開展可以因勢利導,在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工夫,發揮學生黨員在專業學習中的能動性,如開展黨員“一幫一”幫扶活動:一名共產黨員幫助一名普通學生,通過談心、談話等方式,加深溝通,結對搞好學習,共同進步。
同時,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離不開專業老師的引導。黨員教師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組織活動應動員更多黨員教師參加到學生黨建中來,主動邀請優秀黨員教師創造性地結合專業特點,搞一些“寓教于樂”的活動,使學生既提高專業知識,又樹立和培養正確的理想信念。如建立健全黨員導師制和教工黨員“三聯系”制度,確保每一名教師黨員聯系1個學生班級、1個學生寢室和1名以上困難學生。教工黨員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就業創業等提供更多的熱心關懷和有針對性的幫助,形成“全員育人”的濃厚氛圍。
第三,社會實踐性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為運用知識為社會服務的過程,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高校應該重視學生黨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把黨組織生活的開展延伸到社會,利用社會實踐豐富的內容和靈活的活動方式,開展科技服務、社會調查、支教、支農等,并大力鼓勵到西部、到基層、到農村開展社會實踐。實踐證明,讓學生黨員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奉獻意識,對黨支部組織生活質量的提高起較好的推動作用。社會實踐使得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更有吸引力和向心力,黨支部成為名副其實的帶動班級團結進步的火車頭。
作為高校基層學生黨建工作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新時期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面對大學生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樣化、成才意識強等多種因素,我們要不斷創新在內容、形式、活動載體上創新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的載體,不斷增強學生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吸引力,促進高校學生黨建上新臺。
參考文獻:
[1]陳華娟.如何提高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的有效性[J].華章,2010,06
[2]史旦旦.提高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質量的對策分析[J].高教與經濟,2009,12
[3]陳志峰.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創新的基本路徑[J].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