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教學需要翻譯教學方法的理論指導。傳統的翻譯教學與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從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即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個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更從知識中心向能力中心的轉變,更加符合現代社會對于翻譯人員的要求。
關鍵詞:翻譯教學模式 過程取向 ,譯品取向
翻譯教學是指翻譯教師在翻譯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關注翻譯過程,圍繞翻譯過程開展教學。最終提高學習者翻譯技能的遷移性效果。
一、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與以譯品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的對比
為了方便與傳統的翻譯教學相比較,筆者這里把各種具體的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方法統稱為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圍繞教學活動中的某一主題,形成相對穩定、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教學范型?!睘榱孙@示傳統的以譯品為取向的翻譯教學與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之間的差異,筆者將從教學模式的四個組成部分對它們做一理論上的對比。
1.理論依據,就是某一教學模式所依據的指導思想。既然是與教學相聯系,這里的指導思想自然是教學理論及學習理論。以譯品為取向的傳統翻譯教學模式主要依據的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參見Slavin, 2004, Chapter 5),即學習者不斷接受外界刺激,將這些刺激組織到各種不同形式的神經活動中,其中某些活動被存儲到長時記憶中,在接收其他刺激并做出反應時,這些記憶的內容又可以直接轉換成外顯的行動。簡單來說,一個人可能不了解一項活動進行的原理,但他仍然可以通過某些操作技能的反復訓練而成為從事該項活動的熟練工。具體而言,以譯品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主要關注的是譯品,教師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翻譯練習,讓學生不斷進行翻譯技能的操作訓練,學生通過對比并吸納權威參考譯文提供的優秀譯法,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太注重是如何達致這樣的佳譯的,“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而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依據的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參見Slavin, 2004, Chapter 8),即知識的掌握是一個過程,學習者在面對復雜問題或任務的時候,自己去發現解決這些問題或完成這些任務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2.教學目標,即按照某一教學模式實施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夏紀梅(2003: 61)指出:“教學目標有大有小。……大目標是小目標的依據。小目標是語言課程設計中具體可行的東西。”無論是以譯品為取向的傳統翻譯教學模式,還是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它們的大目標,即整體上的綜合目標,都可定位為: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而在小目標即具體目標上,這兩種教學模式指導下的翻譯教學卻有些差異。本文所討論的翻譯教學是一種具體的學科教學活動,包括對學生翻譯技能的訓練,但更強調對翻譯規律等的歸納與講授,不同于Bloom等人說得簡單教學目標。因為翻譯屬于認知領域內的一種特殊活動,其教學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與認知領域內的六個教育目標(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聯系最為密切。因此,我們可以結合具體的翻譯教學活動,將Bloom等在認知領域的六個教學目標重新整合為識記(memorization)、理解(comprehension)、運用(application)和評價(evaluation)四個層次的具體目標。具體來講,翻譯教學的目標就是:識記語言與翻譯知識,理解翻譯規律,靈活運用翻譯規律,對翻譯過程中可供選擇的策略做出合理的評價。傳統翻譯教學模式指導下的翻譯教學,強調語言與翻譯知識在識記與理解層次上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師不斷呈現具體譯例,并歸納規律與技法,以期實現學生對語言與翻譯知識的識記與掌握。而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則更加突出翻譯教學目標中的運用與評價層次,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對自己在執行翻譯任務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關注,通過與同學和教師之間的討論,成功將識記與理解的翻譯與語言知識運用到別的翻譯任務中,同時可以對自己在翻譯過程中采取何種翻譯策略與方法形成更強的評判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翻譯方法與翻譯資源。
3.操作程序,就是按照教學安排,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步驟以及每一步驟的主要做法,另一方面還包括學生學習活動的步驟。以譯品為取向的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布置翻譯練習,學生完成練習,教師然后給出參考譯文,講解相關的翻譯技巧。這是一種直線式的以教師講解為重點的教學操作程序。而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雖然也遵循上述這兩個步驟,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講解不再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引導學生去關注自己在翻譯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如通過撰寫翻譯日志等手段,讓學生自己找出困難之所在,然后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這樣就貫穿著以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操作程序。
二、結論
由以上對比可見,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主要教授給學生可以受用終身的方法和原則,有利于提高翻譯課堂教學的效果。這一教學模式體現的是從知識中心向能力中心的轉變,更加符合現代社會對于翻譯人員的要求,可以使我們完善體系化的翻譯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即使沒有機會接受更高層次學校正規化教育的情況下,也可以盡快完成向職業譯者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苗菊.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第4期
[2] 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 鄭金洲.《教學方法應用指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