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擬在財稅視角,分析我國當前收入分配的現狀,并提出收入分配調整及財稅對策。
關鍵詞:收入分配 財稅對策
一、我國收入分配現狀
1.城鄉收入差距大。1985年我國城鄉差距為1.86倍,2002年擴大到3.11倍,2003年擴大為3.23倍,2008年進一步擴大為3.36倍,絕對差距首次超過1萬元。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有關研究報告認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水平相比,平均相差在20年以上,繁華大都市與西部農村的差距,更是在50年以上。不少落后地區的農民子弟考上大學卻上不起大學,也是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一個現實反映。
2.地區收入差距大。從人均GDP角度看,1980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人均GDP比是1.8∶1.18∶1,1990年擴大為1.9∶1.17∶1,2002年進一步擴大為2.63∶1.26∶1。這說明1990年的東部與中部、西部的地區差距比1980年分別擴大了5.9%和5.6%,2002年比1990年又分別擴大了28.4%和38.4%。而2008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人均GDP比是2∶1∶0.86。地區間人均GDP差距的擴大,說明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漸增大。據2004年的調查結果,上海、北京、浙江、廣東等省市的人均收入是寧夏、青海、甘肅、黑龍江和新疆等省區的2倍多。從財政收入水平看,東部地區平均每鎮財政收入2832萬元,西部地區平均每鎮財政收入只有477萬元。東部有些地級市的財政收入甚至比西部一個省的財政收入還要多。
3.居民收入差距大。據有關專家測算,2002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458,2008年超過0.65,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另據2004年全國城鎮住戶抽樣調查結果,高低收入群體人均收入之比為9.5∶1,比上年同期9.1∶1又有所擴大。收入差距擴大的逐年積累必然形成財產差距的不斷擴大。從金融資產角度看,60%~80%的金融資產為20%的高收入者所占有,80%的中低收入者只持有20%左右的金融資產。
4、行業收入差距大。“中國納稅百強”幾乎年年是石油、煙草、鋼鐵、電信、電力、金融等具有國有壟斷性質的企業,上市公司中的能源、電力、鋼鐵、交通、汽車等企業總能出現在滬深兩市業績增長排行榜的前列,石油天然氣開采、煙草制造、鐵路、航空、電信等行業企業在各行業的企業景氣指數中總能名列前茅。就行業職工收入而言,從歷史同期看,行業間平均勞動報酬最高與最低之比2000年為2.62倍,2003年為3.98倍,2004年則達到4.25倍,行業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二、調節收入分配的財稅對策
收入分配問題,涉及面廣,十分復雜,一直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當前,如何處理和協調好收入分配問題,關系到民生改善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結合筆者多年來的工作實踐,我認為調節收入分配的財稅政策包括以下方面:
(一)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完善財稅調節的市場機制
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也是調控收入分配差距的基礎。信用體系建立和完善首要的是推行個人金融實名制與唯一制,建立以全國銀行賬戶管理系統為基礎的支付信用監測系統。其次要由稅務機關統管市場收支票據,在個人金融實名制與唯一制落實后,可逐步淡化票據的功能作用,促進市場交易便捷化,提高對納稅人賬務監管的效能。第三,要通過法律手段嚴懲市場主體不誠信行為,不斷提高市場主體的誠信意識,促進市場秩序的好轉。
(二)發揮公共財政職能,規范國家參與收入分配
公共財政有別于傳統財政的根本標志,就在于它以社會公共需要為依據界定政府的財政職能范圍:包括提供公共物品和勞務,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并以此構建政府的財政收支體系。公共財政的收支行為具有三個特點:一是依法理財,財政收支必須以法律制度為依據;二是預算管理,財政收支透明化、公開化,必須接受立法機關和社會成員的監督;三是全部政府收支歸口于財政稅務部統一管理。因此,構建公共財政體系對于調節收入分配意義十分重大。
首先,對政府收支實施全面的預算管理。不允許存在預算外資金的死角,徹底消除公共權力部門化、利益化的溫床。
其次,強化非稅收入管理,推進稅費歸位。要加強對非稅收入的管理:堅決取締制度外收入;取消政府部門履行管理職責而對管理對象征收的行政管理費,如各種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對政府部門實施特定管理和提供特殊服務的收取的各種證照費,國有資產經營、轉讓收入和特許權使用收入應在規范的基礎上予以保留;對重大基本建設投資項目資金短缺問題要通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更多地通過市場化的債券融資、資產證券化或BOT、TOT以及政策性金融等方式來解決。對其他政府性基金或收費,原則上通過稅收獲取收入。稅收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國家參與分配的方式得以規范,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社會資源,為公平競爭提供有序的行政環境。
第三,降低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學術界普遍認為我國稅費之和占到GDP的30%左右,甚至更高,超過了發展中國家的水平。而2006年,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過18.2%,這就出現了政府實際收入占GDP比重過高,而稅收占GDP比重過低的狀況。把非稅收入大大降下來,把具有稅收特點的收入開征新的稅收,使稅收點GDP的比重進一步上升,達到25%左右,雖然稅收增加,但政府收入減少,實質上是“減稅”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它對于促進經濟發展,為收入分配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規范轉移支付。轉移支付是以各級政府之間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而實行的財政平衡制度,它首先要求法制化。目前《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辦法》僅僅是一個部門規章,顯然需要提高立法層級,由立法機關立法進行規范,由法制化保障轉移支付的科學化和有效性。在支出上,一是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推動東中西部協調發展。二是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例如對農村醫保、教育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努力縮小城鄉差距。三是加大對城市、農村中低收入人群的最低保障投入。
(三)確立所得課稅為主體的稅制體系,發揮好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
要充分發揮稅收在收入分配領域的調節作用,必須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要求綜合運用各種稅收手段,建立整體協調的稅收調節體系。
首先,要確立所得課稅的主體地位。所得課稅是直接稅,包括一系列稅種,對經濟具有“調節器”和“穩定器”的作用,對收入分配的良好調控作用也得到國際上的一致認可。在個人所得稅方面,要改革單項分類征收制度,選擇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在扣除方面全面考慮家庭贍養、教育支出等因素對不同納稅人的影響。財產稅具有“對人課稅”的直接稅性質,是對社會財富存量的課稅,我國應逐漸開征對各類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征收的財產稅,可以收到增加財政收入,強化收入分配調節的雙重效果。此外,社會保障稅也屬所得課稅,納入稅收體系,有利于建立規范、穩定的社保資金籌集渠道。
其次,完善流轉稅體系。流轉稅是服務于財政收入目標在商品流通環節普遍課征的稅收。流轉稅收入比重高,事實上對企業利潤形成了“擠壓”。流轉稅收入比重降低,就給所得稅增長形成了“空間”。因此,要推進增值稅為代表的流轉稅改革。東北地區增值稅轉型試點后,中部六省增值稅轉型試點也將推開,增值稅全面轉型為消費型已箭在弦上。下一步要擴大征收范圍,對勞務和服務征收增值稅。同時,要適當降低過高的增值稅基本稅率,通過這些措施,體現對市場弱勢群體的照顧,降低增值稅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累退作用。
第三,實施專門的稅收調節。建議開征環保稅,提高土地增值稅,提高各類礦產資源稅,通過稅收調節遏制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獲取暴利的行為。
第四,強化征管是稅收實現收入分配調節的關鍵環節。就稅收政策的執行效果而言,政策規定是一方面,征管效果如何,更為重要。強化稅收征管是系統工程,要依賴市場經濟秩序的好轉,為稅收監管提供一個良性基礎。稅務部門要轉換管理方式,把享受有關稅收優惠,履行納稅義務的權責歸位于納稅人。特別重要的是,稅務機關要加大對各種偷逃稅款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保證稅收政策執行到位,保證稅收調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賈康.論居民收入分配中政府維護公正、兼顧均平的分類調節[J].地方財政研究,2007
[2] 周彩亞.影響中國目前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分析與稅收政策選擇[J].新西部,2007
[3] 馬佳、趙桂芝.提高稅收對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調控效應的對策[J].遼寧經濟統計,2008
[4] 羅賢棟.我國收入分配現狀、問題及對策[J].財會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