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文化娛樂事業的發展,為滿足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精神食糧的需求,以服務農民為宗旨農民小劇團在全國多數農村如雨后春筍般悄然興起。它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滿足了群眾自身的文化需求,而且為傳播先進文化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自身特有的貢獻。我們國家近十億農民",如何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是農民小劇團必須研究的課題。筆者在多年參與小劇團的實際工作中對農民小劇團發展和前途有所感悟和體會,在此粗淺探討一下。
農民劇團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劇團演出隊伍建設、提高演員素質是劇團發展的根本保證。
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電視走進農民的生活。豐富多彩的綜藝節目使他們對文藝節目的欣賞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迫切需要建設一個高水平的農民劇團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民文化娛樂需求。
農民劇團招收演員要適應市場的發展和需求。當前農民劇團的標準是要年輕化、專業化、能文能武。首先,對小劇團的人員選拔要高標準、嚴要求,廣納人才充實演員隊伍。近年來,各地區的二人轉學校很多,這些學生畢業后有的走進了社會團體,有的自謀職業,仍有很多學員無處謀職,農民小劇團為這些人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在為農民服務的同時,力爭把小劇場打造成年輕演員的實踐基地。"要把好關對學員擇優錄取,嚴格考試制度篩選出素質好的學員進行格的專業訓練,培養成為優秀的演員。其次,農民小劇團的演員培訓要遵循藝術專業的規律:長期堅持基本功的訓練、確定目標定期考核,本著優勝劣汰的原則,才能促使演員有緊迫感和競爭意識,從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藝術團體。
掌握文化娛樂市場的需求,演出形式多樣化高質量是農民劇團生存的重要前提。
多數農民劇團的組建時離不開當地政府支持,但常年演出所需經費(如舞臺和燈、服、道、效等)都是需要自給自足的。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迫使小劇團的演出要開辟更多資金籌集渠道,比如:為企業為個體老板宣傳演出、向本鄉本土或走出去外地演出等都是可以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雙豐收。許多企業為劇團的樸實作風和精湛的演技有感而發贊不絕口"。為企業代言宣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每年演出200場以上,劇團從中受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我們渭津的小劇團一年組織六臺"文藝晚會,有歌舞、小品、二人轉、拉場戲等多種形式內容健康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其中“計劃生育”專題晚會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演的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老百姓看了都說好,即受到了教育又體會到了藝術的享受。專家學者觀后對其教育和娛樂雙重功能也贊不絕口。根據當地方百姓的需求我們有專場的二人轉演出,農民可以現場點唱多個曲目。我們團深入鄉下,送戲到鄉滿足百姓的觀看需求,因此農民把小劇團看成是自己的劇團。同時利用“名人”的效應,使小劇團更有效益、更有發展前景。我們的農民劇團由閆學晶擔任名譽團長",她本人就是從這個小劇團走出去的,她對劇團的關心和扶持,對小劇團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探索新的運作模式,農民小劇團的發展前景可觀。
農民劇團植根于農民服務于農民。演農民唱農民,為農民服務是我們的宗旨。現在的農民再也不是三十年前的農民,改革開放后,農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代的農民有文化有知識渴望文化生活,需要藝術欣賞,因此農民劇團的前景是美好的,只要隊伍精、作品好、水平高,小劇團就有演出市場。我們的小劇團積極籌措,使劇團演出功能更加多元化、擁有全新觀演方式的農民小劇場應運而生。其次,我們的小劇團將推出評劇、二人轉等多種形式的演出,以低票價、送出去、走進來為宗旨與此同時,送戲大篷車也將啟動。屆時,鄉下農民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知名演員們的表演,還能以低廉的價格走進農民小劇場觀看演出,參加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對農民是送戲下鄉,對企業公司是有信服務,這支隊伍一定會發展壯大,前景可觀,永久不衰。農村的廣闊天地是小劇團施展才華的大舞臺,他們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添艷麗色彩,為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