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當前形勢下,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擴大內需,提高本國的經濟體系,但是,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是否有著必然的聯系,本文通過相關資料的研究,分析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并通過這種關系,了解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
關鍵詞:需求 國際貿易 格局 影響
國內需求(Domestic demand)即內需,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方面。內需的總需求是消費、投資及政府支出的總體,其中消費所代表的是消費者對各種生活中的應用品進行的消費,投資所代表的就是企業的各項投資,政府支出所代表的就是政府用于公共建設、政府職員工資等財政支出。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即世界貿易,是指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兩部組成,同時也統稱為進出口貿易。
一、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
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格局關系的研究一直都是世界上一直在研究和探討的課題,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因為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國內需求的不同,決定了國際貿易格局的現實形態。國內需求的構成和層次上的差異對國際貿易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國內需求的某些決定因素的討論說明了不同需求不僅是由品味引起,而且還包括了收入、價格、管理、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國內需求的國際化,具有動態和靜態的特征,形成行業競爭趨勢,最后對某個產品國內需求的高增長成為公司國際競爭力的真正途徑。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可以從多個方面和角度進行思考,運用現代的手段,把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格局有效鏈接起來。認識到國內需求和國際貿易之間的必然聯系,從國內需求著手,去了解國際貿易格局。
二、影響國際貿易格局的國內需求特征分類
影響國際貿易格局的國內需求,主要從兩個方面形成了特征分類,從而給國際貿易格局帶來了變化。一方面是國內需求在發展中形成了水平與層次的平面形式,另一方面是國內需求因長期發展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分成了靜態和動態。在影響世界貿易格局的整體形式中,國內需求不僅僅包括最終產品和服務,還包括了派生的對中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1.構成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對于國內進出口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存在著兩種觀點,一是對于國內市場的自由雙邊貿易發展中,假設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正在轉變,對于國內需求相對較大,生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特征的產品上,就會具有一定的相對成本優勢;二是交易費用與國內市場成本優勢的報酬遞增相結合,同樣會出現相同的結果。
對于國內需求的動態方面,某些品種要求增高所帶來的國際化形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建立起加強波特所提出的廠商競爭優勢。從兩個方面能夠看出競爭優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一是國內需求的高增長率促使廠商采用新技術,從而通過低效率設備的淘汰,在具有國內需求特征的產品種類上贏得競爭優勢;二是相應地調整費用和生產學習狀況,使國內需求形式的國際化加強本國競爭優勢,
2.層次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國內需求的層次面包含了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從兩者的不同層次來看,垂直結構的不同產品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層級,而水平結構的各類市場就不能明顯地分出層次。消費者都喜歡高質量的產品,但是高質量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就要高許多,售價也就跟隨著上升,所以消費是受到收入制約的。這樣,國家之間對垂直層次不同的國內需求,不同的形式是由不同的人均收入和不同的收入分配所決定。
國內需求不會影響到比較優勢,高質量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是正向關系,國內需求的高層次化有兩個動態效應:一種是國內消費者之間的效仿和競爭,另一種是國內消費者通過消費使廠商自身生產產品的競爭。如今伴隨著經濟持續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等等,都有效地促進了國內需求的持續增長。從宏觀來看,國內總消費額度,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加上進口額度,再減去出口額度,這樣就能夠得出宏觀的國內需求數據。
三、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
1.世界經濟持續增長
世界經濟已經逐漸擺脫增長緩慢的局面,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上升周期,2008年世界GDP排名以及分析2009-02-19 20:34 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世界概況欄目發表了2008年世界各國最新的GDP數據,前15名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
中國通過近些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逐漸與身后的各個國家拉開差距,就2008年下半年來看,雖然歐元貶值,但是在上半年歐元的兌換率卻是歷史最高,所以,平均下來歐元還是升值的,在2007年德國的GDP實際增長率不過1.7%,CPI為2.8%,2007年中國超過德國913億美元,但是到了2008年卻直線上升到4040億美元。可以看出,由于中國經濟體系的快速發展,導致國內需求的不斷提高,從而直接影響到國際貿易格局。
2.國際貿易組織的形成
國內需求的不斷增強,促使世界上需要建立一個有機的管理體系,從而對世界貿易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從而出現了國際貿易組織。國際貿易組織的正式成立是在1995年1月1日,其特點是獨立于聯合國的負責管理監督全球貿易秩序,并有效的協調貿易關系、制定出相關的貿易政策,國際貿易組織是一個永久性國際經濟組織,它能夠加強與其他國際機構合作,使管理協調的范圍更加廣泛。可以說,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意味著世界貿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開始。
3.世界經濟效益增強
在國際貿易逐漸形成的過程中,1993年11月1日,歐洲聯盟開始正式啟動了,并在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歐洲經濟區,這樣的經濟區是一個比歐洲自由聯盟更加開放的一體化組織,其作用不僅是工藝品的自由流動,更是人員、勞務、資本的自由流動區,自1995年1月1日起,奧地利、芬蘭和瑞典正式成為歐洲聯盟成員國,使得西歐的競爭實力大大的增強,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發展。
在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個國家在美國邁阿密召開的首腦會議上共同達成協議,并簽署了《原則宣言》,從而確定了自由貿易的發展,以經濟合作為主的全新趨勢開始出現。與此同時,亞洲、太平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區域的合作也被提到議事日程上。為了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的發展,在1995年2月16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舉行了高級官員的特別會議,并在當年的11月份起草了在2020年以前實現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相關內容。
4.科學技術進步的加速
隨著國內需求的不斷增高,促使微電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領域加速了發展,而且逐步走向實用化、產業化。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產品的質量在不斷提高,由于產品的升級,促使各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使國際貿易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地和新技術結合在一起。由于社會消費水平和要求的多元化發展,用過商品的交換,促進國內需求的提高。
5.跨國公司的發展
近些年,國內需求已經從國家內部轉向世界,單純的國內需求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所求,所以,跨國公司的形成和發展是以尤為迅速的,并且正在不斷改變著世界商品交換形式,改變了國際貿易的格局。就目前情況來看,全球跨國公司約2萬家左右,控制著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度的三分之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已經占國際貿易的40%。
四、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格局影響的因素
1.收入的影響
收入的基本概念就是每個人的收入將會影響消費者,在水平或者垂直各類商品上花費的分配比例,在這種前提下,國家之間的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造成了國內需求水平對國際貿易格局的結構和層次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比如: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相對于全世界來看,瑞士一直都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能夠供給大部分的公民高工資的能力。在早期,瑞士就建立了對世界范圍內手表、紡織品以及天糖草本止咳糖漿的保健品等高質量產品的大量需求,并且來自于國外的各個國家和商人也增加了對瑞士高質量產品的國內需求,最重要的是瑞士的消費品制造工業的嚴格要求創造出了對高質量的紡織染料、機械、易于操作等中間派生的需求的相應的格局。
2.總體的相對價格的影響
總體相對價格的定義是對最終和中間產品國內需求的構成的垂直的決定性因素,外來國家或者商人,在選擇各種投入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考慮A產品相對于B產品的價格,同時還需要考慮到與使用B產品相關的輔助產品C的價格。所以,他們從總體價格上考慮B產品的相對價格。
3.氣候與地形的影響
在國內需求形式中氣候與地形的各種形態,能夠從不同形態中對國內需求造成影響,這種不同的形態往往被直接的結合進廠商的生產函數或者個人的偏好中。比如:相對于瑞士來說,在冬天和夏日之間,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在創作中長生了強有力、可依賴、靈活的控制系統的國內需求,人均的高收入同時加強了這種需求,但是由于夏日在瑞士不需要在工作場所安裝空調,所以瑞士這個產業部門沒能在世界上占據較高的地位。
4.愛好的影響
不同國家之間國內需求的不同結構和不同層次,造成其愛好之間的差別,比如意大利人在對服裝品味和服裝款式方面或者日本人對電子產品的要求,都有著一定的傾向和愛好。對于某種商品而言,明顯的消費習慣對較高層次商品需求的動態方面,可以用假定消費者之間的互相依賴的偏好模式表現出來。
總結
總而言之,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不是突然出現的,是經過了長期的滋生和演變的過程。各個國家之間的國內需求都是不同的,但是總體上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大體上都是一樣的,有效擴大內需是各國普遍實施的經濟政策之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國內需求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國際貿易格局能夠更好發揮出效果,促進世界經濟的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 姚鈴.從國際貿易格局變化看加快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J]. 國際經濟合作, 2010,(3)
[2] 周心鵬,李琦. 試論產業結構差異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日美案例[J]. 南方金融, 2010,(6)
[3] 陳春亞,蔡彭真. 我國面臨國際貿易摩擦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 中國商貿, 2010,(17)
[4] 何昌.以國際貿易為基礎的均衡匯率模型研究[J]. 商業時代, 2010,(23)
[5] 劉正翌.國際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分析[J]. 現代經濟信息, 2010,(14)
[6] 宋玲.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格局影響的實證分析——刺激內需與世界貿易[J].中國商貿, 2010,(14)
[7] 虞思旦,孫曉鯤,李娟娟.國內外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納入學歷教育的現狀分析[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4)
[8] 王波,張春霞,邱娟.木質家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基于國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3)
[9] 米詠梅,王憲勇.供給沖擊、財政沖擊、貨幣沖擊與中國經濟波動——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