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安儺戲是黃河文化的重要遺存,是研究武安乃至燕趙地域文化的重要標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開發武儺文化資源能夠在開發冀南鄉村旅游產品的同時促進武儺文化資源的系統化整理和保護。本文基于對武儺文化現狀的敘述,通過分析其特點,從武儺旅游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存在的問題和如何進行有效等方面對武儺文化的旅游利用進行了探析,從而推動邯鄲地方文化旅游的深層次發展。
關鍵詞:武安儺戲 旅游開發 經濟價值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武安儺戲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研究”(HB11LJ003)成果之一;主持人:郝輝
一、武安儺戲產生和發展的文化環境和地方特點
據《武安縣志》記載,武安自西漢初置縣,1998年撤縣建市,至今已經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武安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自古是平原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武安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先民開化。早在8700年前,這里就誕生了磁山文化,著名的“磁山文化遺址”就位于武安市磁山鎮。早在7300年前,先民們已開始在這里從事農耕和畜牧業,揭開了華夏農業文明的新紀元。至今,武安地區還保留有許多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古跡。百里之遙的河南省安陽的殷墟,是商代的都城遺址和甲骨文的發掘地,也是人類早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固義村古拙、質樸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或許與殷商時期的尊鬼重巫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唐宋時期,武安的固義、同樂、洪山、駢山等村又出現了賽戲。明清時期,武安平調、武安落子又在這塊土地上誕生,豐富的地方戲曲資源也為儺戲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河北省有關方面組織大規模戲曲普查時發現,河北不但有儺戲,而且在邯鄲武安一帶保存得十分完好。武安儺戲分布在武安市西部的固義村,北部的白府村、得意村,東北部的南田村,東部的康宿村、東通樂等村。目前保存至今的只有固義村和白府村。當年曾參加普查活動的張松巖認為,“最為典型的就是固義村的‘捉黃鬼’,其規模之大、儀式之完整,參與者情緒之激昂在全國現存儺祭賽事活動中亦屬罕見。”據固義村中的老者回憶,固義的儺戲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葉,但從固義儺戲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并與藝術性較強的音樂、舞蹈緊密結合的特點來考察,保存至今的固義儺戲,仍具有漢唐時期規模宏大、有嚴格的演出時間和表演形式等特點。
武安儺戲的研究者一般認為,武安儺戲具有如下地方特點:1.祭祀對象和形式獨特。固義村祭祀的神靈除玉皇、財神、土地等道教神靈外,還有本村特有的保護神白眉三郎;該村在南山下祭蟲蝻王,在村北殺雞祭冰雨龍王的儀式都很獨特。2.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固義村儺戲演出共參演角色600多人,加上輔助人員,共約千余人,整個儀式共需三天。其規模和陣容有宋代宮廷大儺儀式遺風。3.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內容有請神、迎神、祭神、送神等,娛神娛人節目有隊戲、賽戲、龍燈、獅子舞、花車、旱船、竹馬、幃子、武術等多種形式,每逢演出,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外村村民前來觀賞。4.面具角色,原始古樸。固義儺戲中的20多個面具角色主要有城隍、財神、土地、四值、四尉等,既是隊戲劇目中的角色,又是村民請來的各路神靈,從面具造型到隊戲內容、形式都具有原始古樸的特色。5.鬼魂歸宿到蒿里山的觀念古老久遠。白府村處于丘陵地帶,民居高低錯落,演出當晚,家家戶戶門前點火堆、放鞭炮,置身村外,只見村中火光點點,只聽鞭炮聲聲,一片熱烈而肅穆的氣氛,最后把死鬼投到蒿里山中燒死,是古老的火崇拜遺風。
二、武儺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武安儺戲旅游開發的可行性
1.武安市以發展大旅游,培育大產業為思路,積極建設精品旅游景區,打造東太行山旅游勝地。
武安歷史悠久,西漢初開始置縣,境內磁山文化遺址距今1萬余年。武安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中央局、邊區政府、軍區司令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都曾在武安留下重要的革命遺跡。武安西部自然風光秀麗,現已建成京娘湖、古武當山、長壽村、朝陽溝等5家國家4A級景區,加之七步溝、磁山文化遺址和晉冀魯豫中央局舊址等景區,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2006年武安建成“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后,吃、住、行、游、購、娛等各大要素均得到全面發展。據統計,2010年,武安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12.5萬人次,旅游業綜合收入16億元,雖然占據全市國民經濟的份額較少,但其發展潛力逐漸顯現。旅游業,已成為武安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武安儺戲的發現打破了“中原無儺”的論斷,其獨到之處,不但使其引起了國內學術界濃厚的興趣,也引起了國際學術界和海外游客的極大的關注。1995年元宵節,30多位國內外專家和聯會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項目專員,到固義村觀看儺戲演出。專家們指出,固義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帷戲,具有黃河流域儺文化的鮮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護和研究價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長期保護措施,并希望召開一次國際性學術研討和觀摩會議。1998年的農歷正月十五,經過當地政府、國內學術界、固義村當地致力于搶救、保存儺文化的民間人士的共同努力,武安儺戲國際學術研討觀摩會終于如期在武安舉行。2006年5月20日,武安儺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安儺戲在海外的影響力漸趨顯露,這為武安當地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拓展中國文化的海外輻射范圍都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
2.武儺資源的獨特性。
首先,武儺有眾多的表演參與者。武安儺戲分布在武安市西部的固義村,北部的白府村、得意村,東北部的南田村,東部的康宿村、東通樂等村。目前保存至今的只有固義村和白府村。當年曾參加普查活動的張松巖認為“最為典型的就是固義村的‘捉黃鬼’,其規模之大、儀式之完整,參與者情緒之激昂在全國現存儺祭賽事活動中亦屬罕見。”固義村的大型社火攤儀活動沿襲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四日至十七日舉行,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融迎神祭祀、儺儀、隊戲(包括面具戲)、賽戲和多種民間藝術形式于一體,呈傳統復合型文化形態。其中大型儺戲《捉黃鬼》,各色人物均以臉譜和面具為扮相,全村2700口人,有近千人參加表演,幾乎是家家有角色,戶戶都參與。
其次,武儺有著相對固定和嚴格的表演時間和表演形式。固義村的儺戲演出,演員、后勤人員,包括扮演的角色、安排的活計,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不許講價錢。一旦自己有特殊情況,有病或外出, 必須找人頂替,經5家常任社首同意方可。從十月初十開始準備直至正月十四開始演出。連演4天,其中以正月十五的演出最為火爆。
再次,武儺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參與功能突出。武儺是2000 多年來,武安地區人民群眾吸收創造并發展起來的,具有時代傳承性,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人們不僅喜歡觀看,而且都向往并積極參與。正月十五,武安固義村所有節目中的角色和成千上萬的觀眾,都圍在斬鬼臺四周。人山人海、群聲鼎沸,在鼓樂齊鳴中又開始施放煙霧,聲威并至,攝人心魄。
最后,武儺蘊含著異常豐富的道教文化因素。其實,各地儺戲中或多或少都包含著一些道教文化的因素,比如川北劍閣周邊各縣的很多道教戲都被當地人稱為儺戲,由此也可見儺戲與道教文化的深刻淵源。筆者認為,鑒于武安儺戲中所蘊含的豐富的道教文化因素,再加上位于武安當地的道教歷史名山——北武當山,以及位于邯鄲縣境內的著名道教文化遺址——黃粱夢呂仙祠,邯鄲市范圍內其實已經形成了一個道教文化旅游景觀群。
(二)武儺旅游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開發措施
1.缺乏政府的主導和有力扶持;當地政府應強力打造武儺品牌
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是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共同經驗。我國旅游業在20世紀90年代引進和倡導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武安市目前的旅游業發展還不完善,因此對儺文化的旅游開發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
2.資金缺乏;應實現市場化、企業化開發運作
據調查,我國目前各地對儺文化的開發,由政府單獨直接投入資金的幾乎沒有。資金籌集渠道主要有兩個:一是個人投資。二是合股投資。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優惠的旅游開發投融資策略,引導鄉村集體、企業、個人齊上,形成多元化、多層次、自我積累、滾動開發的市場化運作的投資機制。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納社會資本加入旅游資源開發市場營運。
3.旅游產品種類、數量缺乏,應整合資源,開發多樣旅游產品
由于武儺所在地區旅游資源缺乏,每年年節固定的幾場演出既不能支撐職業性團體的生存,無法改善道具,提高演出質量,開發旅游產品,也無法滿足那些希望年節以外也看到這神奇的表演的游客需求。旅游規劃與開發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旅游產品進行調查與評價,旅游產品質量越高,種類、數量越豐富對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旅游市場就越廣闊,游客也就越多,旅游業的發展也就越快。而旅游產品和資源單一、品位低,就不能吸引游客。同時,由于時間、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在出游選擇上特別重視旅游目的地是否能夠為其帶來一次出游多重滿足的效果,產品多樣性較好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自然成為大眾旅游者青睞的對象。因此,必須針對市場,結合資源,開發特色產品。首先,我們可以利用武儺文化豐富的神話傳說,樹立深刻的旅游形象;其次,利用儺戲和儺舞,開發廟會文化產品和節慶活動產品;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江西贛儺的一些旅游資源開發舉措:南昌依托江西旅游中心城市這一優勢,利用春節期間的休假,設計開發“儺蠟文化節”或“儺蠟文化祭”,屆時在步行街上假面游行、歡歌笑語;劇院里演出精品儺歌、儺舞、儺戲、儺樂;新萬壽宮廟會人頭攢動,各地儺舞戲競相登臺;一派節日喜慶氣氛;再次,利用儺面具,開發旅游紀念品。我們可以借助儺文化在原始宗教文化上的審美意趣,制作各式儺面及其他儺文化工藝品。
4.旅游環境差; 要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旅游活動實質上是一種體驗活動,旅游環境對消費者旅游感知顯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武儺主要分布在武安市比較偏遠的山區,原生自然環境相對較好,但交通環境、人文環境、社區衛生環境相對較差。因此,要對旅游從業人員和景區內的居民進行廣泛地深入的宣傳教育,提高其文化素養,讓他們從內心正確認識到旅游業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做到以上這一點的有效保證就是,在建立景區的同時建立合理的旅游收益分配機制和旅游業反哺地方機制,讓地方百姓切實體會到旅游開發帶來的好處,積極主動參與營造良好的旅游氛圍。
武儺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利用既能促進武安市新農村建設和旅游事業的發展,又能弘揚冀南地區優秀傳統文化。隨著邯鄲市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在有效保護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該項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只有這樣才能將武儺的文化內核和精神永久傳承。
參考文獻:
[1]丁武軍,王健,付美蓉.江西儺文化的旅游開發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2
[2]孫長青,程雪松.儺文化的旅游開發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