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認為,國內外在對于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的認識上,都普遍存在一定的誤區,過分強調區域產業結構化的思想,套用統一的發展模式,采用統一的產業比例標準,并以此作為區域產業規劃與決策的依據,錯誤定位,盲目推動不配套的產業局部升級政策,忽視產業結構系統性,其后果勢必造成區域產業分工不明,產業重復建設嚴重,資源搶占與內耗,區域競爭加劇與惡化等問題,進而引發資源危機,人才危機以及失業危機,對地區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本文試圖引入“解構主義”思想,主要基于宏觀層面,就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的認識提出一種新的觀念,即:系統“均衡”與局部“解構”,并以此為切入點,解剖與探討當前產業結構的世界性以及區域性特點,進而構建出一個合理化的產業結構發展決策框架。在此基礎上,探討該框架策略在中國的應用以及一些改進想法,最后提出亟須改進的問題。
關鍵詞:產業結構 系統均衡 局部解構 合理性 決策框架
1.“系統均衡”與“局部解構”觀念的提出
1.1問題的提出
在國內,產業結構不合理一詞已經被濫用,產業升級也成為流行語。在學界,對于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大至一國,小及一鄉,至今還缺少一套統一的標準,很多評估標準多為一些特定的經濟指標,或者根據“拿來主義”,比如按照發達或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比例標準,來評估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并制訂相應的產業政策,如提高落后產業的比例,以達到健康的產業結構水平等。
其實,國內外在對于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的認識上,都普遍存在一定的誤區,過分強調區域產業結構化的思想,套用統一的發展模式,采用統一的產業比例標準,并以此作為區域產業規劃與決策的依據,錯誤定位,盲目推動不配套的產業局部升級政策,忽視產業系統性,其后果勢必造成區域產業分工不明,產業重復建設嚴重,資源搶占與內耗,區域競爭加劇與惡化等問題,進而引發資源危機,人才危機以及失業危機,對地區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探討正確的產業結構觀念,協調系統與局部關系,針對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以及結構調整提供一套評估與決策模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文提出系統均衡與局部解構的觀念。
2.基于系統的均衡的探究
2.1.概念的界定
系統其對象指的是系統里的不同產業。系統的均衡指的是系統內部不同產業的配置符合系統內國民經濟的均衡,即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如果產業的配置導致系統內總供給與總需求不等,就是非均衡。對于某一特定區域產業來說,系統的均衡性是指其所在的外部系統各個產業力量的均衡,并符合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概念強調產業的系統性,下面將探討如何從不同層面對產業系統進行劃分。
2.2.產業系統層面劃分
對于產業系統,從宏觀層面上,基于范圍不同,主要可分切為三個圈:世界系統圈,國家系統圈,地區系統圈。首先,世界系統圈包括了以各大洲以及不同國家為劃分標準的產業經濟圈;其次,國家系統圈包括了以不同省份或經濟帶為劃分標準的產業經濟圈;最后,地區系統圈指的是以不同市縣一級以及區域小經濟帶為劃分標準的產業經濟圈。如下圖1所示。
圖1 產業系統圈三層面劃分圖
2.3.產業系統形成的標準及意義
關于系統產業圈的形成以及判定基準主要考量區域的開放性,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區域之間的各成員之間享有特定的經濟政策或沒有貿易壁壘,那么稱該區域具有開放性,可以作為一個系統進行考量。比如各種區域貿易聯盟體。
產業系統劃分對一個國家地區的產業定位規劃以及產業系統升級調整,乃至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通過產業系統圈的構建,各國家或地區可以共同商討如何維持系統圈均衡,完善系統圈內部之間的協調機制,構建系統之間的快速流通網絡。最終使得各成員區發揮產業互助與分工,各區域能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各揚避短,達到最優配置。從而避免區域產業分工不明,產業重復建設嚴重,資源搶占與內耗,區域競爭加劇與惡化等問題。
3.基于局部的解構
首先,關于解構概念。解構概念源于西方的“解構主義”。解構主義60年代起源法國,由雅克·德里達發起,解構主義及解構主義者是對結構主義的反撥。在這里引入解構的概念正是試圖打破人們對產業結構化的一種思維定勢,換一種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產業發展問題。
其次,解構是基于局部的解構。局部的解構是相對于系統的均衡而言,即在產業問題上承認其系統性,并在保持產業結構系統均衡水平的前提下,打破產業局部結構化標準的思維定勢,進而強化區域特色,避其短,揚其長,根據區域特色因地制宜,統籌安排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結構。
最后,解構是重構的基礎。這種基于大系統化的均衡并解構局部小系統的觀念,其目的在于通過對系統內部的資源重新調整以實現優化配置,即產業系統圈內的產業重構。所以解構是一種產業結構合理化配置的新思路。
以上對系統均衡與局部解構的思路的深入分析,探討產業結構合理化問題。下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產業結構合理化決策框架。
4.產業結構合理化決策框架的提出
按照系統均衡與局部解構的思路,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決策過程主要有四個步驟:
區域的產業系統圈定位以及系統圈內產業結構均衡水平評估。即首先要分析與定位該區域所在的某個特定的產業系統圈或交叉的產業系統圈內。
局部產業資源能力評估以及定位。即局部區域可通過評估自身的自然資源能力以及目前的產業結構能力中尋找其產業優勢,并在系統圈尋求恰當的定位。
系統協調機制以及輔助網絡的構建。系統與局部之間需要有一套良好分工的協調機制,以及便捷的輔助網絡支持。從而保證系統的健康運轉。
產業結構系統合理化調整。對于評估后的產業結構調整,應該是基于系統的調整而非局部調整,產業結構升級應該是系統的升級而非局部升級。
下面是產業結構合理化決策的框架圖。如圖2所示。
5.產業結構合理化決策框架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啟示
依據產業結構合理化決策框架,對于中國的產業結構,從世界系統圈來看,中國加入WTO產業圈,將會對中國產業結構帶來很大的變化。
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加入WTO,標志著中國主動融入全球化經濟,這就使得中國不僅能夠根據本國的資源優勢,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而且能夠深入到國際(主要是跨國公司)產業內部組織生產,參與在整體上處于劣勢而在產業鏈條上仍具有比較優勢的某一產業的生產和競爭。因此,國際產業分工的這種變化必然導致我國在產業結構布局上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不同技術水平的產業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并存。同時,參與國際較高層次產業內部的分工,也為我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演進奠定了技術和管理基礎。
另一方面,入世后,也會影響國家的局部產業結構。因為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資源劣勢產業因缺乏競爭優勢很難具有自生能力。如果盲目發展這些產業,勢必造成資源的浪費,延緩經濟增長速度。相反,集中稀缺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則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國際分工利益,創造更多的社會剩余,積累更多的資本,為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條件。
另外,從地區系統圈層面,在國際大經濟環境的驅動下,中國很多地區面臨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系統升級的壓力。如何進行合理的產業結構系統調整與系統升級,避免局部調整與局部升級,產業結構合理化決策框架為此提出一條合理途徑。
6.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引入系統“均衡”與局部“解構”觀念,解剖與探討當前產業結構的世界性以及區域性特點,進而構建出一個合理化的產業結構發展決策框架。在此基礎上,探討該框架策略在對當前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的一些啟示。不過,一些問題,仍有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空間。例如區域處在交叉產業系統圈中的如何正確定位,以及系統內部協調機制以及輔助網絡構建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平.論中國三大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中的問題.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J].2008(5)
作者簡介:
甘益寧(1992- ),女,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專業;
馬師妹(1983- ),女,碩士學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