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大,招投標活動中串標、圍標現象屢見不鮮。串通招投標行為不僅會擾亂市場秩序,損害相對人的利益,還會給國家造成損失,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本文從招投標行為的表現形式、出現原因以及解決辦法等方面出發,全面闡述如何有效的規范招投標活動。
關鍵詞:串通招投標 原因 對策建議
一、串通招投標行為概述
1.相關概念理解
招投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大宗貨物的買賣、工程建設項目的發包承包時所采取的一種交易方式,分為招標和投標兩個方面。正常情況下,投標者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獲取中標機會;招標者通過招標制度,以較低的成本尋找較優的投標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但是目前我國招投標制度不完善、企業信譽不高、監管不到位,招投標活動的參與者以違背公平、公正、誠實信用的原則為代價,投標人之間或者投標人和招標人之間相互串通,人為的操縱招投標活動,使投標活動流于形式。串通招投標不僅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而且侵奪了其他投標人通過合法競爭取得中標的權利,損害投標人和國家的利益。
2.串通招投標的分類及表現形式
串通招投標行為主要分為兩類:投標人之間相互串通(橫向串通),投標人與招標人串通(縱向串通)。投標人之間相互串通主要有以下幾種:(1)投標人串通一致哄抬投標價損害招標人利益,或一致壓低投標價排擠其他投標者;(2)投標人在投標之前,先內定中標人,中標后再給其他未中標人補償;(3)投標人組成團體,約定在不同的項目中輪流中標,其他人負責圍標,保證預定中標人能以高價中標。投標人之間的串通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招標人的利益,而且不利于優勝劣汰,浪費國家資源,甚至產生劣質工程。
招標人和投標人串通主要表現:(1)招標人擅自開標,向意中單位透露標底或其他投標者的標價,協助其修改或更換標書;(2)招標人故意給其他投標人設置障礙,使意中單位晉級。舉例來說,“沈陽市優質工程新貌杯”是沈陽市建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獎,如果招標單位欲使沈陽某單位中標,在招標報告中加入“曾獲得新貌杯獎項”條款,就屬串通;(3)招標人與投標人約定,投標人先以低價中標,然后招標人再私下給以補償;(4)招標人要求投標人澄清標書事項時,若發現意中單位有與要求不符的地方,故意暗示,投標人領會后修改標書內容,從而中標。
3.串通招投標行為的性質厘定
首先,串通招投標行為實質是違法行為。關于串通招投標行為的法律性質,國內外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五條規定:投標者不得串通投標,抬高或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不得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從這個意義上看,串通招投標是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國外立法則界定串通招投標是限制競爭行為,串通招投標的主體是單獨的或聯合的經營者,具體表現為一家掛靠多家或串標、圍標,對競爭對手產生妨礙作用,限制其他投標人中標的可能性,故為限制競爭行為。無論是不正當競爭還是限制競爭,從本質上講,串通招投標是違法行為。
其次,串通招投標行為產生了締約過失責任。招投標活動本身是由招標人發出要約、投標人做出承諾的合同訂立過程,在此過程中,締約雙方都應該履行基于誠信原則而負有的告知、協力、保護、保密等合同附隨義務。在建設工程招投標過程中,招標人和投標人違背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實施串通行為,會使其他投標人蒙受損失,以致產生締約過失責任。
二、串通招投標行為產生的原因分析
1.相關法律不完善、懲罰力度不夠
我國招投標制度起步比較晚,雖然發展速度比較快,但是相關的立法不太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提到了相關問題,但對法律責任形式規定的不甚明晰;《招投標法》對招投標做了相對詳細的闡釋,但多強調“應該”和“禁止”的行為,既寬泛又粗略。例如第五十九條:招標人與中標人不按照招標文件和中標人的投標文件訂立合同的,或者招標人、中標人訂立背離合同實質性內容的協議的,責令改正;可以處中標項目金額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可以看出,這樣的懲罰力度根本不能起到警戒作用。
2.企業誠信度不高
招標機構和監管部門私通、暗定下屬企業中標,招標代理機構泄露標書內容、不注重服務質量等行為之所以會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招投標的參與者沒有拿誠信的準繩約束自己。再加上企業長期忽略誠信體系的建設,沒有明確的標準和相應的處罰措施,導致企業的誠信度普遍偏低,違背誠信原則的現象頻頻發生。
3.監督、監管不到位
對招投標工作的監管是防止串通招投標行為發生的重要環節。通過外部監管能規范參與者行為,減少暗箱操作,保護相關人的利益,保證市場的健康有序。但是目前監督管理方法太單一,監管人員執法不嚴、瀆職和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串通招投標行為的隱蔽性比較大,很難取證,使監管流于形式,致使招投標活動中相互串通的行為不能得到很好的遏制,串標圍標現象屢禁不止。
4.評標專家的影響
評標專家就像一場比賽的裁判,位高權重,他們的判斷直接決定了哪個單位能中標,所以專家應該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評標。然而在實際運行中,評標專家們的社會關系比較復雜,素質參差不齊,很容易被投標人收買,收受賄賂,相互串通,不能保證客觀公正的評標定標。
三、規制我國串通招投標行為的對策及建議
1.完善法規、加大制裁力度
串通招投標行為的發生,不僅會損害招標人和投標人的利益,而且會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所以我國應該合理規制串通招投標行為,建立協調統一的法律體系。一方面明確界定串通招投標行為、加大法律處罰力度,另一方面通過完善招投標制度抑制串通招投標行為。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將串通招投標行為納入反壟斷法中加以規制,同時完善《招投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凡發現招標單位有徇私舞弊、弄虛作假、行賄受賄等行為,投標人有圍標、串標、掛靠等行為,要依法嚴懲,以儆效尤,建立起規范的招投標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改變方法、優化評標結果
目前評標方法主要有低價中標法、綜合評標法、工程量清單評標法等。低價中標法雖然操作簡單,但競爭的實質是投標人“猜標底”,越接近標底的一方越有可能勝出,達不到優勝劣汰的目的;綜合評標法雖然說服力較強,但不能對投標人圍標哄抬標價行為進行篩選、剔除,不利于市場的規范;而在工程量清單方法中,評標的標準是報價的合理性,在這種評標方法的作用下,投標人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通過加強管理降低成本,而非如何弄虛作假、暗箱操作,不僅能有效的規避串通行為,而且能達到真正選優的目的,招標單位應盡早推行這種方法。
3.建立檔案、納入信用記錄
串通招投標行為之所以發生,很大原因是由于企業沒有誠信。誠信是市場交易活動中最基本的原則,政府應該建立市場誠信標準并制定違背誠信的懲罰措施,將企業所有的交易記錄都計入誠信檔案數據庫,失信達到一定次數時就依法取消其資質或資格。在進行市場活動時,招標人可以通過查詢記錄了解投標人是否曾有相關違法行為,通過加大監督對其進行防范,以此減少串通行為。
4.創新監督機制、推行網上招投標
創新監督機制首先應該加強招投標監管,嚴格規范招投標過程,確保在程序上不出問題;對有違背信用行為記錄的單位重點監查,對串標、圍標行為嚴格處理、及時公開;鼓勵內部串通人檢舉揭發,建立寬免制度。另外,大力推行網上招投標,即通過互聯網發布招標公告,投標人網上報名投標,計算機輔助評標,評標過程公開透明,大大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評標專家,通過指紋鑒定進入評標室,由攝像頭遠程監控。通過網絡招投標,不僅能夠有效防止圍標、串標、地方保護主義等違規行為,還能避免評標專家的腐敗行為,推廣意義極大。
參考文獻:
[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
[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1999
[3] 王玉輝.串通招投標法律規制研究[J]. 青海社會科學,2007(3)
[4] 武晉偉.串通招投標法律問題研究[D]. 湖南: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
[5] 田蜜.串通招投標行為的競爭法研究[D].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