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德的“世界文學”思想在世界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本文通過翔實的文學史料梳理了這一思想的來龍去脈,同時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科技發展帶來了文化生活的逐漸同質化,作出了大膽預測,試圖說明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髓必將并能夠為“世界文學”的可能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歌德 世界文學 可能性 網絡文學 儒家思想
歌德關于“世界文學”的觀點出自他與愛克曼的談話。歌德是在與愛克曼討論一本中國的傳奇小說時引出這個話題的, 他讀了中國的傳奇后得出不同文化可以相互理解的結論。
歌德能夠提出“世界文學”概念,是因他看到了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民族文學可能匯合的一種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
“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民族的自給自足狀態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民族的文學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實際上,歌德在以上的那篇談話中提到的“世界文學”的概念,要早于《共產黨宣言》20年就提出來了,由此可看出歌德的遠見卓識和博大胸懷。
歌德在很多作品或談話論及過“世界文學”這個概念。他曾在自己辦的《藝術與古代》雜志的第6卷第1期中,這樣寫道:
“我從一些法國報刊援引這些報道,并非僅僅想讓人們記起我和我的工作,而是有一個更高的目的,我想先提它一下。那就是,我們在哪里能聽見和讀到關于人類取得進步的消息。這方面的全面情況,毋須我研究和細說;我只想使我的朋友們注意到:我堅信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文學正在形成,而在未來的世界文學中,將為我們德國人保留一個十分光榮的席位……”
正如歌德所強調的,這個整體的價值并不是源自一個文學或文化的天然的有機統一,而是由那種矛盾的能動性和多元性所致。就像不同民族的思想活動絕不該千篇一律。在相互抵觸因素日漸融合和彼此“迥異的氣質和稟賦”間交談討論的氣氛中,各民族文學也會得到發展,同時在民族文學的形成中總有外部的力量和影響起作用。
由此可知,歌德的“世界文學”觀念基于此文化觀念:各民族文化和文學本質上是同類的,可以在一個標準引導下共同發展。歌德在談論中國文化時一方面相信不同文化具有共性,這是他心目中各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的理性根據,另一方面也相信不同文化應有統一的、合乎理性的標準。因此,他心目中的“世界文學”觀念本質上是具有統一價值尺度和發展邏輯的文學進步觀念。
世界文學的發展也不完全如歌德當初所設想的那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文學的形式和內容也有了變化,一種統一的文學并沒有馬上出現,反而引出不少新的問題。
在一封致友人策爾特的信中,他流露出對世界文學時代負面后果的憂慮:
“在偉大而寬敞的巴黎,戲劇不得不采用的種種夸張于我們只有害處,因為我們還遠遠沒有到感到有這種需要的地步。但這就是正在進軍的世界文學的后果,人們在這里也只能如此安慰自己,就是,即使總體進行的勢頭不妙,某些個別者反而能從中獲得好處,畢竟真正明智敷用的東西,只是為少數在默默中不斷作用著的個體繼承的遺產。”
世界文學在現代復制條件和大眾趣味的導向下也可能退化為淺俗文學,從歌德對這種批量制造的通俗文藝的批判中,不難看出一種對19世紀晚期尤其在20世紀生出的娛樂和大眾文化的預感。無論如何,歌德獲得了一個文化和歷史哲學的洞見,即使現代世界文學不斷地從美好人類的古代的、典范式的理想游離,或至少是給普遍性帶來了損害。于是在從民族文學到世界文學的過渡階段,大眾可能只拿普遍性的世界文學作庸俗的消遣之用。
那么,世界文學的可能性在當代是否會因此而喪失了?
而今,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民族間、人與人之間的時空似乎頓時失去了原來的阻隔,世界文學的理想似乎觸手可及了。那么,網絡傳媒對文學的寫作、閱讀和跨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可能。歌德基于對沖決民族、國別文學的樊籬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馬克思、恩格斯又基于資本生產和市場的世界化規律提出了“世界文學”的前景,當今的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學,似乎是對歌德、馬恩的世界文學前景的一種遙相呼應。生活的日趨同質化,逐漸讓全球的人處于同樣的一個交際網絡當中,這對未來文化的影響必將是深遠的。文學的“世界化”似乎越來越多地浮現出來了。
科技的發展,為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物質基礎,然而這個“世界文學”的形成,還需要有和諧與共的“文學內容”才能成其為“世界文學”。費孝通曾經說過,中西文化在交流時,如果雙方能夠秉承這樣一種規范,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話,那么,中西文化的沖突和危機才會逐漸減少,并在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之中得到不斷發展,并最終走上一條“大同”之道。“求同存異”、“各有不同”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思想,一定能在共建“世界文學”的過程當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也只有當以儒家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精神參與到這個進程當中,歌德的這個偉大夢想,才真正的具有了“世界性”,才有了實現的可能。
作者簡介:
吳霜,女,遼寧省撫順市人,沈陽師范大學渤海學院中文系2008級對外漢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