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既定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對教師的素質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就教師的職業(yè)素質及其職業(yè)角色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教師 教育 素質 角色
教師的素質從其結構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成分:職業(yè)理想、知識水平、教育觀念、教學監(jiān)控能力以及教學行為與策略。
一、職業(yè)理想
教師的職業(yè)理想是教師獻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動力。教師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強烈而持久的教育動機,有很高的工作積極性。這種事業(yè)心、責任感和積極性被稱之為教師的職業(yè)理想,這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師德,其核心是對學生的愛,也可稱之為師魂。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yè)。
影響教師職業(yè)責任感的因素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首先,從教師自身來看,有三個因素與其職業(yè)責任感受有非常密切的正相關關系,即教師的職業(yè)價值觀、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成功期待和教學效能感。其中,教師的職業(yè)價值觀是指教師對教育工作、對自身發(fā)展的價值判斷。其次,從客觀因素來看,社會宏觀條件、學校內部的客觀狀況、學校氣氛、人際關系和總體環(huán)境影響等五個方面,都與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有非常密切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社會宏觀條件越有利于教育,學校的客觀條件越好,風氣越正,人際關系越融洽,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就越高。
二、知識水平
1.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如語文知識、數(shù)學知識等,這是人們普遍熟知的一種教師知識。
2.教師的實踐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這種知識是教師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
3.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教師的條件性知識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1)關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知識;(2)關于教與學的知識;(3)關于學生成績評價的知識。研究表明,目前的教師中,無論職前教師還是職后教育,他們對條件性知識的掌握不夠好,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
三、教育觀念
1.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于自己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的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它包括兩個成分: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對教育在學生發(fā)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與判斷;個人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效果的認識和評價。
2.教師控制點:是指教師將學生的好或壞的學業(yè)表現(xiàn)歸為外部的或內部的原因。一般來說,傾向于做內歸項的教師會更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在結果上也更可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傾向于做外因的教師則更可能怨天尤人,聽之任之,在結果上也更消極。
3.對學生的控制:教師對于學生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教師可能主張極端家長制的做法,相反,有的教師則可能傾向于民主制的做法。實際上,教師一般并不處于某一極端,而是處在兩者之間的某一種結合點上。但優(yōu)秀的教師會趨向于和學生建立民主友好的關系。
4.與工作壓力有關的信念:教師壓力過大時,將會表現(xiàn)出工作遲緩、曠工、煩躁以及對人缺少關注等。教師職業(yè)的眾我沖突是引發(fā)教師壓力與緊張的根源。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的不同,教師工作成效的潛在性,教師自身價值觀與教學中所寓的價值觀的沖突等,都可能引發(fā)壓力與緊張。但是一個教師對自己的角色有明確的概念,那他就會較少受他人期望的影響;一個教師能與同事愉快合作,那他便可能少些緊張和壓力感。
四、教學監(jiān)控能力
教學監(jiān)控能力主要分為三大方面:一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教師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jiān)察、評價和反饋;三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節(jié)、校正和有意識的自我控制;根據(jù)教師在教學過程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形式的不同研究者認為,教師教學監(jiān)控能力可以包括以下方面:計劃與準備;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教材的呈現(xiàn);言語與非言語的溝通;評估學生的進步;反省與評價。
五、教師的教學行為:
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素質的外化形式。教師的教學行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衡量:
1.教師的教學行為量否明確。
2.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靈活、多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是否有效。
3.教師在課堂上的所有活動是否圍繞教學任務來進行的。
4.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5.教師能否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能據(jù)此調整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行為。
綜合起來看,上述五種教師素質成分并不是簡單的平列關系,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教師素質系統(tǒng)的復雜結構,而且,這個結構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結構。
教師的職業(yè)是教書育人的角色,是人類知識的傳授者。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還必須對他們進行品德方面的教育,擔任著行政管理的角色。例如:從集體中選拔學生干部,正確地分配集體的職務,形成以積極分子為核心的班級、團隊和學習小組等,營造良好的集體氣氛和輿論,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精神面貌和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評價學生某種行為的正確或錯誤,并實施獎勵或懲罰等等。
此外,教師還兼做心理向導的角色,是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者。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往。在學生遭受心理挫折后幫助治療學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完成好以上角色,教師本身必須做好自我定向,做一個孜孜不倦的學習者。就教師的主要作用而言,教書育人和行政管理的角色乃是教師的本職角色。作為教師,必須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鉆研教育理論,掌握教育規(guī)律和技巧,這是教育活動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