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運動作為一項在大、中學生中比較普及的體育運動,對于發展學生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動能力和靈敏、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以及動作的準確性和協調性有較大的幫助和意義。作為一項對抗性強的體育項目,籃球教學的練習或比賽中,常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影響到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因此如何預防籃球教學中的運動損傷是籃球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1.籃球教學中常見運動損傷的機理
籃球教學中出現的運動損傷種類一般有急性關節扭傷、肌肉拉傷等,慢性的髕骨和腰肌勞損等,本文主要從運動損傷發生的部分分析損傷產生的機理與原因。
1.1踝關節損傷機理與原因
踝關節由脛腓骨的遠端和距骨組成,外踝比內踝窄而長,踝關節囊前后松弛,兩側較緊,有內外側副韌帶固定,內側一尖朝上,呈扇形的三角韌帶,外側為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和距腓后韌帶,內側副韌帶較外側韌帶堅強,因而,足的內側翻較外側韌帶堅強,因而足的內側翻較外翻活動大,所以,踝關節扭傷中以內翻位損傷為最常見。運動中踝關節損傷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數是因騰空后落地時踩到別人的腳上或球上所致的急性扭傷。
1.2膝關節損傷機理與原因
膝關節是人體內最大,結構最復雜的一個滑車——橢圓形關節,由股、脛、髕骨構成。膝關節主要功能是屈伸運動,在半屈或屈90°時有輕微的旋轉運動,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肌腱,內外側副韌帶,前后十字韌帶以及內外側半月板共同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膝關節囊內兩條十字韌帶,主要功能是限制脛骨過度前移或后移。半月板是一對半月形軟骨,分別填充在脛骨內,外踝與股骨內外髁間隙內,半月板滑動不協調就會受到急劇的研磨捻轉和撕裂。籃球運動中常見持球突破,急停跳投或跳起搶籃板等動作易造成損傷,長期反復大量的此類運動過度牽拉,會出現慢性損傷性病變。
1.3其他部位損傷機理與原因
在籃球教學運動中,學生因傳接球的方法與時機掌握的不當,造成腕、手指、指間關節的急性挫傷等,面部、肘部、腰部、背部等部位損傷也是籃球運動中較多見的損傷,多數因身體沖撞所致所,應在平時教學和練習中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2.運動損傷發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將常見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進行調查、歸納分析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項原因:
2.1準備活動不充分
由于準備活動不充分,肌肉的彈力不足,關節的靈活性不夠,韌帶沒有拉開,更主要的是人的大腦皮層沒有興奮起來,表現為反應遲鈍,動作慢,力量不足,動作幅度小,進入激烈的運動狀態時,最容易產生損傷。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準備活動的認識不足,特別在課余活動中不做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
2.2技術動作不合理
技術動作掌握不正確或缺乏必要的力量基礎,主要表現為發力順序不正確、主動發力部位不對等造成人體解剖學上的關節、肌肉活動受損。
2.3場地因素
場地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籃球運動的效果,一般籃球教學中不良的籃球場地條件是造成運動損傷的潛在的原因。如場地堅硬,緩沖不好,對人體的沖擊尤其是對膝關節的沖擊較大,長期累積會造成慢性的關節疾病;場地表面滑、凸凹不平、或者有裂縫以及偶然滾進場地的其他球,是導致急性扭傷的主要隱患。另外,場地的大小、周圍無障礙區的大小都很關鍵,如果場地小周圍還有其他障礙物,運動員沖搶球時是很危險的,最易損傷。
2.4其他因素
造成籃球運動損傷的其他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負荷過大、疲勞過度,籃球教學中不注意休息和調整就易產生疲勞性運動損傷;犯規動作等潛在危害要及時預防。
3.籃球損傷的預防
3.1培養良好的習慣,在運動前充分的做好準備活動,尤其是關鍵關節和肌肉的充分活動預熱是有效防止急性拉傷的主要措施。
3.2加強正確技術要領的學習和適當的身體素質練習。例如,跳投技術中,猛力跳起后,應注意適當收腹和力爭兩腳同時或快速依次落地,使身體盡快恢復穩定的平衡支撐;加強對膝關節的功能鍛煉,除了增強膝關節肌肉力量外,還應加強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半月板的力量、柔韌和彈性的鍛煉。
3.3合理安排運動量,不讓局部負荷過大,防止運動性疲勞發生和慢性勞損,并且在運動后保證有足夠的休閑和恢復時間;運動損傷發生后要及時妥善安排受傷后的活動,加強醫務監督。
3.4加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學習急慢性損傷預防和急救措施。一方面養成做準備活動的好習慣,一方面注意對活動場地觀察和清理;同時加強自我保護動作的學習和正確使用保護工具。,例如騰空落地時,有意識地使左右兩腳向外展成30度-60度角,雙腳再同時著地。這樣可以限制踝關節的活動范圍,且較穩定,不至于極度內翻而受傷,如感到不穩,要快速順勢作緩沖,不要強行站立。
參考文獻:
[1] 李曉新. 損傷原因與臨床表現[J]. 中國學校體育,1998,(6):57
[2] 王獻斌. 踝關節損傷的預防[J]. 中國學校體育,1998,(6):58
[3] 運動解剖學. 體育學院通用教材[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17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