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國有企業在整體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其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主要來自外部監督和內部壓力動力。國有企業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就會促進社會穩定,才會更好地促進自身發展。
關鍵詞:國有企業 社會責任 動力
項目資助:“四川理工學院科研基金項目”2009XJKYW001 《企業社會責任及其培育機制研究》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主要來自企業外部環境的壓力和源自內部的動力。外部的環境壓力主要指來自社會的壓力和社會媒介的約束,而源自內部的動力則是企業對在追逐自身經濟利益是承受社會道德價值的認可。當企業在承擔外在和內在的壓力時,才會積極主動的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一、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外部監督動力
(一)發揮政府管理和引導作用
政府作為整個社會的主要管理者,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和企業價值具有管理和引導的作用。作為政府首先要加大宣傳,為國有企業指明方向,讓國有企業了解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注意加大對輿論的引導,在宣傳報道中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程度應當適應國有企業發展的現狀。即不能減低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承擔度,但也不能超過國有企業經濟承受程度以外的超負荷擔當。
其次,政府要在國際上為我國國有企業爭取其應享有的權益。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度越來越高,國有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中也會遇到人權、勞工和環境這三大主要社會責任方面的貿易壁壘,政府要在此時為我國國有企業爭取正當的權益,這樣會大大提高國有企業在國際社會競爭中的地位。
最后,政府在為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的對待所有企業。不能因為是國有企業就在某些方面網開一面。如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不能因為對地方經濟發展有益,就忽略了環境保護,不能因為該國有企業是地方納稅大戶,就對不平等對待員工的情況視而不見。作為政府要公平地對待所有企業,才會促進國有企業有積極性去承擔社會責任。
(二)社會輿論對大眾教育和對企業的監督
現在輿論媒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三鹿牛奶、富士康“十三跳”和最近中小學的“校車事件”等經過媒體報道后,大眾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社會大眾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在輿論媒體下,關注度會越來越高。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其在輿論中的關注度一直較重。國有企業要爭取的發展,必定要加大對社會責任的承擔,這樣才會獲得較為寬松的外部輿論環境。
二、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部壓力動力
(一)國有企業員工對國有企業的認同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創造就業崗位的主要途徑。由于國有企業的相對待遇比較穩定,在國有企業中就業的人員相對素質較高,因此這部分員工對于承擔社會責任自身就有較高的自覺性。國有企業如果重視社會責任,就會加大員工對企業文化和未來發展的認同,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一個有良好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會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這樣企業就進入了一個人才的良性循環。
(二)國有企業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品牌戰略
一個善待員工,注意環境保護,關注社會公平的企業,會獲得良好的社會美譽度,提升企業的品牌。對于這樣企業生產的產品,社會公眾是樂于接受。所以一個有良好的社會責任的企業是可以獲得超額利潤的,這就是商譽的價值。如豐田普銳斯就是豐田旗下一款強調環保的油電混合動力車型,豐田推出該車型獲得了一批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社會精英的認同,其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典范。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可選擇的產品種類也越來越多。很多產品的商品品質之間的區別也越來越小,居民整體收入在不斷地提高的情況下,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往往不僅僅考慮是否價廉物美,會更多考慮的是該企業的社會責任,如企業是否善待員工,企業是否嚴格保護環境。現在很多企業會積極聘請第三方人員向社會公布自己在社會責任方面的作為,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國有企業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必須要加大社會責任感,才會促進企業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政府、社會和企業這三大方面。社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企業的長遠發展依靠負責任的政府和穩定的社會。企業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才會促進社會穩定,才會更好地為自己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在我國,國有企業在經濟總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國有企業只有認真承擔社會責任,才會保持社會穩定,才會給自己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這種良性循環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
參考文獻:
[1] 張亞楠.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動力機制[J].中國集體經濟,2011(5)上
[2] 孫靜.關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考[J].華章,2011(26)
[3] 冀彩芳.關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實現機制構建的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1(4)
[4] 毛清華,葛平平,馬洪梅,王楠.系統動力學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驅動力作用機制研究[J]] .企業改革與發展,2011(3)
[5] 張亞楠.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制與實現路徑研究——面向利益相關者的核心資源視角[D].湖北:武漢理工大學,2011
作者簡介:
[1]張旭東(1984- ),男,甘肅金昌,實習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
[2]張瑾秋(1984- ),女,四川自貢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
[3]楊紅霞(1984- ),女,四川自貢人,助教, 工學學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