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周邊地區的失地農民數量日益增多。在土地被征用失去基本的生活來源后,很多失地農民由于種種原因未能順利再就業,成為失地無業農民,于是再就業就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城中村 失地農民 再就業 土地補償
城鄉一體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大量的農村居民由于土地被征用而轉變為失地農民。據有關資料統計,當前全國失地農民總量約為4 000萬人左右,今后還要以每年大約200萬人的速度遞增。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呼和浩特的城市規模近些年來一直在不斷地擴張。據政府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呼和浩特城市規劃總面積約 21000平方公里,城市周邊共有行政村 222個,其中在新的發展規劃建設范圍內有“城中村” 74個,二環路以內有“城中村” 35個。從 2004年起,市內四區開始大規模“城中村”項目改造,目前已經基本完成改造的有 9個村,正在實施改造的有 36個村。在城中村改造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失地農民數量約有48000人,在這其中徹底失去土地的約23000人。由于土地被征用,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資料,呼和浩特周邊失地農民的收入來源以及就業狀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一、呼和浩特周邊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狀況
在土地被征用后,失地農民大都順利地拿到了征地補償,并且在政府的幫助下大多就地搬進了村民住宅小區。總體上來看,失地農民的收入水平較以前有所增加,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與此同時,居住條件改善所帶來的居住類的消費支出也大幅提升,再加上物價快速上漲、子女教育支出增加、醫療養老保障的不完善以及經營性、勞務性收入的不穩定等等因素,導致了失地農民家庭生活費用支出的增長幅度要大于家庭收入的增長幅度。在走訪調查中,很多失地農民對未來的生活心存顧慮,約有70%的失地農民對未來的生活心里沒底。
通過走訪筆者發現,在土地被征用前農民家庭的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土地種植收入,失地農民中將此作為第一收入來源的約占65%;其次,勞務性收入,失地農民中將此作為第一收入來源的約占25%;再次,經營性收入,失地農民中將此作為第一收入來源的約占5%;最后,其他收入,失地農民中將此作為第一收入來源的也約占5%。
在土地被征用后,失地農民的收入來源較以往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首先是主要依靠土地種植收入的農民家庭的比例大幅下降;其次是主要依靠勞務性收入的農民家庭比例大幅增加。據調查資料顯示:在勞動適齡階段的失地農民,經營超市、飯店、碟吧、藥店等商業店鋪的約占17%,從事客運、貨運運輸以及出租車運輸的約占18%,從事農貿市場經營及其他經營的約占21%,外出打工的約占29%,在家待業的約占14%,其他為約1%。
二、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因素
1.征地補償發放不合理
在土地被征用過程中,失地農民僅僅得到了被征用土地未來收益中很少的一部分,這就反映出征地補償標準的制定不僅并沒有考慮到土地對農民所承擔的生產和保障的雙重功能,也沒有很好地體現出土地市場的供求狀況。同時,在走訪的過程中,筆者還發現雖然征地補償有相關的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補償款的分配實施并不規范,層層截留導致失地農民實際獲得補償款數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再就業的進程。
2.就業觀念保守、落后
由于以前主要從事農業勞動,因而大多數失地農民都形成了一些保守、落后的就業觀念。在尋找工作的過程當中,很多失地農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調查中有85%的失地農民期望政府和村集體能夠給他們解決工作問題。不僅如此,失地農民家庭中很多年輕人對待工作拈輕怕重,臟、累、差的工作崗位往往都不愿意從事。他們認為這些工作崗位應該是外來農民工從事的崗位,自己做這些工作會丟面子。所以,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還存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
3.勞動技能單一,再就業培訓缺失
由于失地農民以前主要從事的是農業生產勞動,勞動技能比較單一。并且,由于種種原因失地農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文化素質普遍較差,再加上大部分失地農民年齡偏大,給上崗再就業帶來一定的難度。
與此同時,在土地被征用后,為失地農民舉辦的再就業培訓尚處于未起步的狀態。農民在失去土地后,原有的農業勞動技能已不能適應再就業需求。所以,尚未起步的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也嚴重阻礙了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進程。
4.社保、醫保尚未完善
根據呼和浩特相關政策的規定,女性年齡在55周歲、男性年齡在60周歲的失地農民就可以享受養老保險。2009年時符合條件的失地農民每月可以領到的養老金為480元,而這個標準遠遠無法滿足當前的城市生活需要。因為失地農民不能完全同等的享受市民待遇,所以導致失地農民基本失去了社會保障這個“避風港”,這也影響了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步伐。
三、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建議
1.提高補償標準,加強補償監管,確保失地農民利益
在明確征地補償標準時,要充分考慮失地農民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將失地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結合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科學的補償標準。不僅如此,還要加大對土地補償費用的監管,將補償費公開、合理地發放到失地農民手中。這就要求針對安置補償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進一步明確對失地農民安置補償的標準、計算的方法、安置的形式、安置的時間等,并且明確安置補償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從而規范安置補償的行為,努力避免征地補償被層層挪用而影響失地農民生活的現象發生。
2.轉變思想,破除失地農民保守的就業觀念
要努力轉變失地農民原有的就業觀念,積極鼓勵失地農民破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通過大眾媒體宣傳、樹立就業典型等方式,加強對失地農民擇業觀念的教育,使其摒棄拈輕怕重、高不成低不就的擇業思想,從而促進失地農民的再就業。
3.積極開展就業培訓,豐富失地農民的就業技能
政府應該本著“面向市場、因人而異、提高質量”的原則,針對失地農民大力開展再就業教育。在培訓的內容上,要與當前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并可以根據各類崗位準入制度積極開展職業資格認證教育,從而有效擴大失地農民的就業范圍。這項工作的完成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安排專門用于失地農民技能培訓的資金,增加失地農民接受培訓的機會,以促進其豐富勞動技能,從而達到盡快上崗再就業的目標。
4.建立、完善針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征用土地的過程中,應該將符合條件的失地農民同步納入到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范圍內。首先,要針對失地農民建立養老保障制度。通過財政補貼、征地單位代繳等途徑,將被征地的土地補償款等相關費用,統籌用于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問題;其次,要建立針對失地農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已轉為城鎮戶口的失地農民民,應當安排其參加城鎮醫療保障。仍然保留農村戶口的,應當為其辦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杜絕失地農民醫保兩頭落空的現象發生;最后,還要為失地農民建立失業保險,針對在勞動年齡段、已參加養老保險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失地農民,應由征地管理部門為其辦理失業保險,并由社保機構統一發放失業保險金。社會保障的完善,才能有效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5.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業
自主創業,是解決失地農民就業的有效途徑。政府應該出臺一些相關的扶持政策,針對失地農民的自主創業提供更多的政策優惠,從而更好地幫助失地農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具體來說:一方面,政府應該努力拓寬失地農民自主創業的融資渠道,為符合條件的失地農民自主創業提供小額貸款,支持其通過創業實現就業;另一方面,要對自主創業的失地農民,在各種稅費用上予以減免優惠,鼓勵他們自主創業,從而緩解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 黃愛芳,林俊嵐.淺析失地農民就業問題[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2)
[2] 曹志海.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6,(3)
[3] 成飛杰.對城郊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的思考——以江蘇省為例[J].城市管理,2006,(3)
[4] 劉同昌.青島市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對策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